薛仁贵为何被称为大唐战神?薛礼字仁贵(公元614年---公元683年3月24日),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省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一貌退万敌”、“良策息干戈”、“爱民象州城”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薛仁贵出生于隋朝大业九年(公元614年),是南北朝时期宋朝大将薛安都的七世孙,但是到了他这个时候显赫河东薛氏已经家道没落,薛仁贵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只以种田为生.但是薛仁贵并不气馁,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加之天生神力,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练出一身的好本事.后来娶了妻子柳氏,柳氏知书达理,是个贤内助手,为薛仁贵在事业上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他少年时期处于隋唐交际的战乱岁月,混乱的国家,没有任何身世背景的他,才能并不得发挥,并且薛仁贵饭量极大,使家里花消很大,薛家穷困潦倒,薛仁贵此时郁郁不得志,想迁徙祖坟,以求神灵改变他的命运......正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建国20于年,北平突厥,西灭高昌,土谷浑,只剩下东方的高句丽还在不断的威胁着唐朝的安全.到了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决定御驾亲征高句丽,而唐太宗也吸取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惨败的教训,进行周密部署.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在全国招聘勇士,扩充军队实力,辽东道行军总管张士贵负责关陇与河东地区的征兵工作.柳氏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和薛仁贵说,“夫君是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知道抓住机会,现在皇上讨伐辽东,正在招募勇士,正是施展才能的机会,为什么不抓住呢?等成就功名以后,在回乡迁徙祖坟也不迟.”薛仁贵听取了妻子的意见,含泪告别了妻子和两个儿子去张士贵投军.张士贵是个礼贤下士的正直之人,薛仁贵得以在日后的战争中脱影而出,薛仁贵正式拉开了自己纵横沙场40年传奇经历的序幕.
刚刚参军的薛仁贵处子战就立功了.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六月上旬,唐军由白岩城(今辽宁辽阳北)向安市城(近辽宁盖县东北)进军.途中张士贵的大部队与高句军遭遇,两军短兵相接,正在激战之时,唐军中郎将将军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住,无人能救,情况十分危急,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薛仁贵当机立断,擒贼先擒王,他冲出去将高句丽一将军的人头秒掉,提在手里,走向被围困的刘君邛,敌人见自己将军如此惨状,四下逃跑,不敢与薛仁贵作战,刘君邛之围被解.他的第一战就崭露头角,文明全军.
六月二十日,唐朝大军到达安市城北,泉盖苏文派大将高延寿率大军25万前来拒战.唐太宗设诱敌深入之计,将高句丽军引至安市城东八里的六山(今辽宁海城的东南).唐太宗命李绩在六山西岭部阵.另长孙无忌带1万兵马在北山峡谷埋伏,从后面袭击.唐太宗亲自率领4000骑兵正面登上北山,命令诸军以听到信号,全军合击.次日,当一切准备好以后,唐太宗下令出击,一时间唐军冲杀而出,刹时间,数十万大军在战场撕杀奋战.此战,薛仁贵为了立功,身穿与其他士兵不一样的白袍,手持方天画戟,腰挎大弓,冲入数十万大军的敌阵,(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冷兵器时代即使是主帅也是穿着和普通士兵一样的衣服,根本没有小说里描写的金盔,银甲的,如果你那么做,就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人肉靶子”这是等着让人灭的,但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薛仁贵有这一身本事就敢做这事)薛仁贵在战场上左右冲杀,无人能敌,一个“白点”就在几十万大军中杀来杀去,站在北山上的唐太宗手遥指战场,问:“着白衣持戟者何人?”,下属答:“薛仁贵.”敌遇薛仁贵尽披靡而走,大军乘薛仁贵之势,士气大阵,打的高句丽25万大军四下溃散,大败敌军.战后唐太宗马上招来了这个在战场上有如神助的小将,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一个刚刚参军的新兵蛋子能直接接受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可见他的表现有多么的出色.六山大捷后,唐军继续围攻安市城,因高句丽几乎把全过军队都调到安市,加之安市城坚固,再有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派兵偷袭平壤,导致久攻不下,时逢冬季,无法坚持,唐太宗于九月十八日下诏班师回朝.此次战争,高句丽军损失4万人,而唐军仅损失数千,但是因为没达到目的,所以太宗自己认为失败了.十月十一日,唐军还师到营州,唐太宗悼念阵亡的将士的时候,又召见了薛仁贵,对他说“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意思是,我的功臣们都老了,现在遇到战事已经不堪忍受这种重负了,我想挑选年轻能干的战将,没有比得过你的了,这次征伐,就算得到辽东也不是我高兴的,最高兴的是能得到你这样的一个人才.”太宗话“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几乎成了名言.说薛仁贵的价值超越了几代皇帝无法征服的辽东,可以看出薛仁贵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又提升为右领军中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