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最看重亲情、孝道的,对那一种不讲亲情的“不孝之子”,从来都没有好名声,都要受到天下人的诅咒和鄙视。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孝行》之中,对于“孝道”这两个字,特别做了以下的阐述:“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其实这是在给秦始皇上一堂特别的“家政课”,而吕不韦说的话,字字句句是有强烈针对性的,充满着对秦始皇寄予衷心期待的。在如何处理父与子关系的问题上,刘邦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司马迁在《汉书·高帝纪》中说得好:“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由此可见,吕不韦当年积极提倡的孝道精神,完全被后代继承了下来,并且又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孝道在社会意识中具有崇高地位,无论如何都会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它代代相传直到如今。
什么叫做“孝道”?“孝道”就是指“善事父母之道”,这是人性中的主体特征。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用“孝道”限制后人的行动思维,就显得不适宜了,即使古代当碰到“忠孝不能两全”时,“孝”字虽然左右不了形势。不管怎么变,有一种“孝道”是绝对不会变的。从世俗观点看:黑发人送白发人,是很正常的;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很不幸的;而让白发人去陪葬黑发人,则是天理不容的。这里所说的黑发人指的是儿女辈,白发人指的是父辈之人。无论是何人、何时、何地,父母辈是绝对不能想象,说是可以给自己的儿女去进行陪葬的。什么叫做陪葬?用人去陪葬是其中的一种,用书写真人的名讳物品去陪葬是另外的一种。中国一直就有所谓“睹物思人”的说法,而“睹”就是看见;“思”就是思念,“睹物思人”的意思是,看见了已经死去、或离别之人留下的东西,立即就会想起这个人,在这里面充满悲凉和伤感的情调。
正文
古代如何避讳:乾隆下诏不许写五福临门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如何避讳:乾隆下诏不许写五福临门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