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在西晋末年清谈老庄玄学,以虚浮之妙言为尚,最终导致西晋亡于石勒,自有其历史因缘关系。玄学是由东汉后期的清议发展而来,任何一种思潮在社会上泛滥成灾,都有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
我们知道汉代人才的选拔是由察举制度而来,所谓察举,也就是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向中央政府荐举人才。那么地方如何荐举当地的人才呢?那就得根据社会的舆论,由此对人物的品评便成为察举制度必然的伴生物,因而有名的人就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就有较多做官的机会。曹魏时,把人物品评制度化,就是各地设立九品中正来品评各地的人物。这个制度以地望为基础,为世族垄断仕途提供了条件,世家大族的政治在魏晋政治占据统治地位便是由此演化而来的。隋唐以后取士采取科举考试制度,那么人物的品评便由考卷的品评来代替了。过去我们考察和提拔干部是看履历和鉴定,现在是讲文凭学历,这些办法本质上都是把人们阶级和阶层关系固化。既然是靠文凭学历,而且与高考制度结合起来,那么势必有不少人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在古代靠名望选拔人才,很多时候也并不能取得真正的人才。这个办法当时人便认为流弊很多,魏明帝曹睿便说过选举莫取有名,如划地为饼,不可啖也。那时的卢毓,是主管朝廷人事的官员,便说过“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是从人事工作方面说的。
对人物的品评盛于东汉后期,如郭林宗与许劭便是那时品评人物的名家。许劭与其从兄许靖都是以品评人物著名于世的,他们“好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汉书·许劭传》)连曹操都要求他对自己的才能作评论,史载:“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许)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同上)为什么曹操要求许劭给他品评,因为许劭是当时士族舆论的代表,只要他说一句好的评语,马上就能博得众人刮目相看。
正文
魏晋知识分子为何喜欢空谈玄学
以上就是关于魏晋知识分子为何喜欢空谈玄学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