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尾出了个“小诸葛”
――访临桂白崇禧故居
一片石峰,犹如一群仙人聚会――临桂县会仙镇由此得名。“仙人”脚下卧着一个村子,叫“山尾村”。初春时节,沿田间小道进村,远远便见一座城堡般的老楼,鹤立鸡群般立于村中――那便是白崇禧故居。
来到故居主楼前,更感觉它逼人的气势――高约10米的院墙,围成一个方形堡垒。正面大门呈“凹”形内嵌,门框装饰着花岗岩条石,庄重肃穆,让人很自然联想到那位总是一身戎装的主人。
白崇禧故居原为组合式大庄园,占地面积宽达2041平方米。如今,庄园里井池、荷塘均已废弃,仅存占地800多平方米的主楼和配楼,孤零零立在那里。
推开主楼大门,眼前融回、汉民族建筑特色于一体的楼阁格式,让人颇感新奇。两层楼房均为木结构,每层一厅六房。二楼绕天井围有一圈回廊,类似“跑马道”,当地人称之为“跑马楼”。楼上的大厅堂既是戏台,也是平时家族亲友们欢聚的场所。楼下长方形天井里设有花坛、鱼池,为规整的厅堂增添一抹雅趣。
山尾是个回民聚居的村落。据白崇禧自述,白家始祖伯笃鲁丁为元朝进士,原籍江南江宁府(今南京)上元县,曾赴粤西任廉访副使一职。明初,明太祖禁用“外姓”,全家遂改“伯”为“白”。明洪武年间,白家祖上又赴粤西为官,从此落籍桂林。
到白崇禧祖父这一代,白家家道中落,日子过得相当贫寒。望子成龙的白父,见村中蒙馆管教松弛,便托人带白崇禧到圩镇上去见八舅父,希望寄居在镇上小学就读。嫌贫爱富的八舅父却一口拒绝。
贫穷,让年幼的白崇禧早早便感觉到世态炎凉。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桂林陆军小学堂,是白崇禧命运的转折点。当时,年仅14岁的白崇禧虚报“15岁”,以第六名的成绩考入军校。在陆军小学堂总办蔡锷的影响下,白崇禧和同学们纷纷剪掉脑后那条辫子,以示反封建立场。
遗憾的是,入学不到3个月,白崇禧便染上恶性疟疾。半年下来,功课旷废甚多,无法参加学校的甄别考试。虽然蔡锷感觉到白崇禧是棵学军事的好苗子,没有令其退学,但白家却不想让儿子扛枪打仗,主动提出退学。
16岁的白崇禧按父亲意愿转而投考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学校,以第二名被录取。入学后屡考第一,被选为“领班生”。白父因此欣喜不已,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了聪明的“老三”身上。
不料,白崇禧人在师范,心在军校。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陆军小学堂一群热血沸腾的学生发起组织“广西北伐学生敢死队”,北上支援革命。白崇禧闻讯,立即响应报名。
北伐队伍出发当天,白父急匆匆派人赶到桂林北城门把守,要从队伍里把白崇禧强拉回家。机灵的白崇禧闻讯,提前把武器、行李托给同学,自己换上便衣悄悄从西门出城,绕过老人山、溜马山,在郊外与队伍会合,高唱着军歌,踏上了北伐征程。
此后的白崇禧,先后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相继任“广西陆军模范营”上尉连长、田南警备司令部第一营营长、“广西讨贼军”参谋长。1926年,升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代理总参谋长。指挥作战以用兵机巧多变、谋略深长闻名,被称为“小诸葛”、“白狐狸”。
精彩文章:神农架图片 老爷庙 巨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