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国家还存在着未识别民族,数量多达7个。公开信息显示,未明确是单一少数民族或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员的,其身份证或户口簿上写上了“**人”。如八甲人,菜族人,人,革家人,蔡家人,摩梭人、穿青人。今天就来说说“穿青人”。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穿青人(别名里民子、羡民、土人)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等地,后期叫“穿青”。之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见1978年9月,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工作组《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穿青人是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西北地区,人员相对集中的“未识别民族”。在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和传说中,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 。其渊源存在诸多争议,近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现如今,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在当时已分别超过二十万。
穿青族的来历和民风民俗
穿青人主要居住在贵州乌江上游,数量约为67万,而在织金的穿青人就有20多万人,穿青人的村寨大多分布在离城中心比较远的山村地带和平坝地区。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并没有“穿青人”这一民族,这也让“穿青人”在填写民族身份的时候被归为了“其他”,既不属于汉族,也不属于其他独立的少数民族,而只能是“穿青人”,在他们上学、工作的时候很多人一听到“穿青人”都会大吃一惊,奇怪中国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一个“少数民族”,缺乏身份的认同和证明也让穿青人学习和工作有着一些不便,他们的内心也有着一种深深的遗憾。
因为不属于任何少数民族,所以穿青人也无法得到国家的照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穿青人经济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在我国,任何民族都有深厚的文化,穿青人也不例外,穿青人朴实、勤奋、诚恳,因为他们生活所在的地域比较偏僻,这从一定程度来讲根基就很薄弱,而地方政府因为重视经济的发展,对穿青人文化的重视力度并不够,一部分穿青人就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人通过与外民族的结婚融合,使穿青人文化逐渐被同化,消变,如何有效的保护穿青人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和穿青人交谈的时候,他们大多说的是贵州话和普通话,据介绍,穿青人早先也是有自己的语言的,但由于逐渐的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母语已经消失了。但穿青人也有自己保留下来的的风俗文化,比如说,穿青人很多女孩子都会留着长长的指甲,如果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就会把长指甲掐进喜欢的人手心里,让他的血留在自己的指甲上。而穿青人姑娘和妇女所穿着的服饰也不相同,当地人从一个女人所穿着的衣服上,就可以辨别出她是否已经结婚。
黑格尔曾经说过:“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有历史。”穿青人及其文化见证了贵州六百多年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也为我国各民族的融合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穿青人一直固守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情结,也是穿青人之所以成为穿青人的缘由。在演出结束后,我们和穿青人集体合影留念,他们也用最质朴的微笑,来感谢我们的到来,也许外人并无法想象,在贵州织金的偏僻山村中,有着这样一个淳朴的民族,这样的村落不仅见证了一个民族的繁衍,也有着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