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神怪千百种,当中有许多人鱼的传说,与西方的人鱼同样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关于鲛人眼泪的传说
《搜神记》的南海鲛人
《搜神记》记载南海栖息着一种鲛人,当中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这个鲛人的传说也广为流传,由鲛人编织成的“鲛绡”入水而不湿,是稀世珍宝。《述异志》中称为绞纱,拥有非凡的价值:“南海出绞纱,泉室潜织,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陆游的《钗头凤》有句话说“泪痕红悒鲛绡透”,引用鲛人的典故,据说鲛人流下的眼泪能化为珍珠,于野史中津津乐道。
《博物志》中衍生出“鲛人报恩”的故事。有名鲛人从海中上到陆地,借住在百姓中贩售鲛绡。临别时,与家主索取一件器皿,并对其哭泣,烙下的眼泪化为珍珠,作为答谢借住的恩情。
蒲松龄也描写一个“海中市”,来自各方的鲛人都在这里贸易,交换它们的宝物。珍珠与鲛绡都价值连城,是古人对于海中珍宝的想像,鲛人则变成人们向往的宝物持有者。
《聊斋志异》的人鱼恋
《聊斋志异》有一则故事《白秋练》,与安徒生的人鱼故事相似。故事的男主角慕蟾宫,身为商人之子,拥有文才,会在船头吟诗。名为白秋练的白鲟精爱上了他,经过几番波折,两人最后结为连理。白秋练仍有鱼类的习性,需要定时回到出生之湖的湖中浸泡,才能维持它的生命力。为此慕蟾宫搬到这座湖畔定居,两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山海经》的人鱼
《山海经》记载着许多人鱼的叙述。《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山海经》记载许多奇异的怪鱼,比如人鱼、互人、氐人、赤鱬等生物,它们都拥有人面鱼身。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人鱼的特征:“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人鱼的音如“婴儿”,能联想到鲵鱼,也就是娃娃鱼这种大型两栖类动物,它拥有类似婴儿啼哭的叫声,身上圆钝的头部、健硕的手臂以及摇曳的长尾,这些因素让古人产生半人半鱼的错觉。
《山海经》出现的人鱼大多源自鲵鱼,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鱼妇”,具有死后复活的能力,当中写道:“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鱼妇处于半枯半荣的状态,能够“死后复苏”,隐含着娃娃鱼冬眠的习性,冬眠代表“死”、醒来则指“复苏”。古人眼中“死后复苏”脱离生死的框架,在墓葬中使用人鱼形象的纹饰,寄讬墓主的永生心愿。
海人鱼
有一种人鱼传说,与“半人半鱼”的人鱼截然不同,它们是保有四肢的海中类人生物,被称为“海人鱼”。
林坤的《诚斋杂记》记载:“海人鱼状如人,眉目口鼻手足皆为美丽女子,无不惧足,皮肉白如玉,灌少酒便如桃花,发如马尾,长五六尺,临海鳏寡居多取养池沼。”它们从外观上与人无异,无法看见鱼类的特征,而且是具有美丽容貌的女性,吸引沿海的单身渔民捕获“海人鱼”。
清代生物学家聂璜也在《海错图》记载类似的生物:“人鱼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与林坤的记载不同的是它们保留海洋生物的特征,例如手指间有连蹼、背后有翅(鳍)等。
“海人鱼”是否存在于世上,仍是一个谜团,大多在两广一带流传它们的传说,可能是南海鲛人的衍生。
鲛人是什么动物
鲛人,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者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鲛人的两种物产,世人视为珍宝。其一是鲛绡,任昉《述异记》载:“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其二是一个令人感觉心疼的叙述,说鲛人的眼泪能变成珍珠。杜甫《客至》诗讲到有朋友带给他一颗泉客珠,结果“缄之箧笥久”,“开视化为血”。珍珠是鲛人的血泪所化,但鲛人似乎把友情看得比珍珠要贵重。《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为表示小小的感谢,鲛人一下就送了一盘珍珠。所以有人谓鲛人不贵珠,因为眼泪不值钱吧。但如果从鲛人们的家乡盛产珍珠而不以为贵来说,更为合理。
那么,鲛人究竟是哪里人呢?郭璞注《山海经》时谓“雕题国”人为鲛人,古音中,“雕题”与“鲛”可以互转,与海南岛的“黎”族也颇为音近。黎族很早就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据说松江的黄道婆就是从黎族群众那里学到了纺织技术而被家乡人民尊为纺织神的。但黎族和大陆交往较早且频繁,并无过多的神秘可言。从鲛人一年甚至于几年才能来一次大陆判断,他们住得似乎比海南更远。而鲛人记述中的水底居住,也许就是指住处周围全是水,仿佛是在水下。综合这些因素,鲛人应该是住在南海外大洋上的小岛居民。从出产珍珠和方位上判断,今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人最为接近。
真相
鲛人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动物,与海牛目的其它动物如海牛的最大区别在于:海牛的尾部呈圆形,而儒艮尾部形状与海豚尾部相似。儒艮的头很大,头与身体的比例是海洋动物中最大的。嘴巨大而呈纵向,舌大,使其更利于进食海底植物而将沙子排除开。儒艮的气孔在头部顶端,平均15分钟换一次气。头部和背部皮肤坚硬、厚实。儒艮的体型大而呈纺锤状,体长约2。4至2。7公尺,3公尺以上的个体相当少见,一般而言雌性的体型会比雄性大一点。
皮肤光滑,外观呈褐至暗灰色,腹部颜色较背部来得浅,体表毛发稀疏。颈部短,但仍能有限度的转动头部或点头。前肢短、呈鳍状,末端略圆而缺乏趾甲;胸鳍是幼儒艮主要的推进力来源,成年後则转变为以尾鳍为主。乳房1对,乳头位于前肢基部处。儒艮没有外耳壳,只看得到小小的耳孔,眼睛也很小。鼻孔位于吻部顶端,周围有皮膜可在潜水时盖住鼻孔。宽而扁平的嘴位于厚重吻部的末端下方,嘴边的短须是进食时的重要工具。儒艮有2对门齿,上、下颚各有3对前臼齿与3对臼齿,但所有牙齿不会同时存在,随着年龄增长,它们会失去第1对门齿、所有的前臼齿与第1对臼齿,剩余的两对臼齿则会终生成长。
雄性的第2对门齿在12-15岁时会穿透上颚外露,但当闭上嘴时会被厚重的上唇盖住而看不见;雌性极少见到外露的门齿,但少数会保留至30岁左右。儒艮的肺很大,从胸部一直延伸至肾脏附近,由水准的横隔膜将其与其他脏器分隔。支气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区域,细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软骨构成,目前仍不清楚儒艮潜水时肺部是否会和鲸类一般有塌陷的情形。跟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比起来,它们的脂肪层厚度较薄,同时身体周边似乎不存在热逆流系换系统,肢体末端的动脉与静脉紧邻以维持体热不散失的一种血管构造),这可能与它们栖息于温暖海域有关。胃的构造简单,大肠很大(达胃的两倍重),推测是纤维素的主要消化场所,长度达25公尺以上,相当于小肠两倍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