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泰坦尼克号其实是没有剧情可言的,如果有,也是随便一次灾难的突然发生而自动呈现的荒乱与不堪;还有残酷,让人心生寒意。
保留下来的一些乘客记录和后来者的计算,当时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有乘客319人,200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63%;二等舱有乘客269人,117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43%;三等舱有乘客699人,172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25%。救生艇和别的客轮一样,泰坦尼克号也把它们安排在了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这么安排的目的,其实也是以降低富人和中产阶级乘客对航海风险的担心。下水逃生也预先做了如此顺序的安排,即头等舱先走,二等舱次之,哪里是电影里面的“妇女儿童优先”。头等、二等舱里面死亡的人,大都是盲目相信那是“不沉之船”之神话而造成的。三等舱的幸存者,都是一些跳入水中被搭救起来的人。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在学者表述的历史学意义的记载中,无非是一个平常的沉船事件,让语气傲慢的历史学家不值一提。可是,公众与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趣味上的分野,就是因为泰坦尼克号事件的奇异与复杂,大大超出了天才作家的想象。几乎没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能如此完美地结合了灾难、启示录、道德、价值观与社会分析等符合于一个丰满戏剧的诸多元素。
泰坦尼克号游轮
卡梅隆以其优美的智慧和技艺,不仅把这个电影打造成一出绝伦的故事,让观众去电影院里享受那种在他们生活中通常不会发生的恐惧与兴奋,还在娱乐之中把极其不娱乐的元素提示出来:测试各路人等面对突然面临灾难的态度,我们所具有的文化与机构面对大灾难所可能抵达的优雅能力,人与人的良善与德性的天然差异,以及在措手不及的大灾难面前法律的欠损与缺失。
泰坦尼克号事件剧照
电影里面的“露丝”,青春漂亮。在现实中,她叫坎迪,是个53岁的女作家。女作家婚姻破损,她是乘坐泰坦尼克号去美国看受了伤的儿子的。在船上,有几个男人对她献殷勤。轮船撞击冰山的一刹那,一个叫休伍伦的男人赶到她身边,给她一种意想不到的安全感。另一个叫肯特的男人也来到她身边,告诉她不要带太多行李。肯特还为她保管了行李。结果,肯特不幸遇难了,休伍伦和坎迪都活了下来。而活下来的这对恋人,事后根本没有走到一起。坎迪试图找到休伍伦,而他一直在躲着她。
生活往往是势利的。艺术其实是为了区别真实而存在的。艺术是一个超越于真实的世界。真实之中没有这么一个世界,我们就创作出一个,用来对抗真实的粗鄙,用来把凡庸得不可叙述的日常生活变幻得像诗歌一样可以朗诵。
1912年4月15日,关于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并不是只有电影与现实,关于这船的沉没有着很多玄奇的说法。
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山
1898年,英国作家摩根·罗伯森写了一本名叫《徒劳无功》的小说。小说写了一艘号永不沉没的豪华巨轮,名为泰坦号(Titan),从英国首航驶向大洋彼岸的美国。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巨大也最是豪华的客轮,船上装备了当时力所能及的一切华贵设施,满船装载的都是有钱的乘客,人们在这巨轮上尽情地享受着。但是,这艘巨轮首次出航就在途中撞上冰山,悲惨地沉没,许多乘客葬身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