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每当孙悟空与唐僧对妖精的“真实性”发生争论时,唐僧往往会骂孙悟空是一只泼猴,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没有怜悯之心。悟空到底是不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受到过正规教育的粗野汉子呢?可以看看它的学历。
当年,悟空在“西牛贺洲”须菩提祖师那里老老实实地学习了十年。十年中的前七年,他像禅宗的第六代祖师爷慧能一样,总在做一些“寻柴燃火、挑水运浆”的粗活。
直至七年之后,在祖师的暗示下,开始学习“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并终成正果,交了一份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与六祖慧能一样,孙悟空也属于“顿悟”这一路数,突然之间开窍,把那些原本功课遥遥领先于他的学长学姐全部超越。
顿悟与“渐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大命题,也是古代认知论的一大课题。须菩提祖师本是佛教人士,在西游中却以道士的形象出现,或曰“半佛半道”的,可宗教问题是相通的,他对孙悟空这类能够“顿悟”的人才,自然也青睐有加。不过,顿悟并非就是平常完全不去学习,也不思考,就“一刹那”明白了别人永远无法领悟的大道理。
就拿孙悟空来说,它也不是一来到“西牛货洲”,就鹤立鸡群,而是苦苦蹉跎了七年之后,才得以“灵光一现”,获得祖师爷的真传。但是,不管是宗教,还是其他“专业”,在古代都讲究一个所谓的“慧根”与“悟性”。没有这两样东西,甭说你熬七年,就算是苦练个七十年,亦未必能弄出个大名堂出来。
所以,即便孙悟空是接受了七年的“专业教育”之后,才偶有大的“心得”,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有悟性的猴子。悟性这种东西,大抵是中国古代最飘忽闪烁的一个概念,不说则已,说了更不明白。反正你成功了,那就是有悟性;没有成功,那就是悟性太差;差点成功,但最终还是失败,那就是悟性还缺那么一点点火候。可见这个“悟”字多么重要,唐僧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不都带着一个“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