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是公梨,右边是母梨 吴巨友供图
喷上“脱萼剂”,肉质粗糙的“公梨”变“母梨”……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正式揭牌。此前,这支团队中的南农教授,研究出一种“脱萼剂”配方,让“变性”后的“母梨”口感更好。而他们破译的基因组图谱,也为果树的育种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时间。
通讯员谢智华 邵刚 现代快报记者金凤
能让“公梨”变“母梨”
有的梨肉质粗糙、味道淡,而有的梨细腻爽口、香甜美味,这其实是“公梨”和“母梨”的区别。
张绍铃教授是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六七年前,他去新疆库尔勒香梨产区为果农讲课,当地香梨生产企业的一名老总诉苦,“库尔勒香梨”有“公梨”“母梨”之分,没有萼片的“母梨”外观漂亮、口味好,售价高;而有萼片的“公梨”不仅形状不规则,且涩口,不够甜,而且,由于果实顶部有萼片,一些寄生虫也会栖身在这里。在库尔勒香梨中,“公梨”比例高,严重影响了种植户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张绍铃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调研,他发现这种现象在我国许多优良的梨品种中都普遍存在,如“莱阳茌梨”“砀山酥梨”等。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南农园艺学院教授吴巨友也是这个研究团队的一员,他说,果农们此前通常采用人工剪萼的方法降低“公梨”率,但这种方法费工耗时,不易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且剪萼后的果实顶部,会留下一小块疤,影响果实外观。
针对这一问题,张绍铃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从十多年前开始,对全国各主要梨产区近400个梨品种的“公梨”和“母梨”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并成功研发出梨果实脱萼剂配方及简便的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