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考察热潮退却后,为什么仍有人在坚持?他们的“野人”考察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我们对神农架‘野人’的关注没有利益驱动,是出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稀动物专业委员会徐晓光告诉记者,“在近年的考察中,最有价值、最典型的是2004年在茅庐垭的考察。那次考察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发现可疑脚印
2004年3月4日,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猴子石保护站站长袁裕豪在距保护站10多公里的无人区茅庐垭的雪地上巡护时,发现了一串可疑的脚印。他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对脚印进行了覆盖保护,并致电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稀动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方辰。
“民间考察者没有经费来源,必须要有自己谋生的工作,因而只能利用空余时间去考察。”徐晓光说。因有事担搁,直到5月2日,王方辰、徐晓光、袁裕豪等5人才带着卫星定位仪、海拔仪、钢卷尺、摄像机、照相机及灌制石膏模型的工具和材料,驱车赶往可疑脚印的发现地。
放大的“人脚印”
茅庐垭为高山草甸区,位于神农架自然保护核心区内,远离公路,极为偏僻,周围是高耸的岩石,野生动物出没频繁。除保护区巡逻人员偶尔至此外,平时人迹罕至。
可疑脚印从海拔2820米、坡度为10—15度的半坡向山顶延伸,印迹出现在草甸空隙的褐色土壤上,总体为自东南向西北走向,呈不规则弯曲单行。徐晓光概括说,这次印迹连续、完整,既有单个印迹的全部细节,又有成串印迹的宏观走向与排列,以及左右双脚相间的踏痕。
在可辨认的印迹中,比较清晰的有12枚,形状为放大的人脚印,但是没有脚弓。左右脚脚印均在泥土上,踩踏成了深度4—5厘米的印窝。相当清晰的有3枚,脚印间距1.1米。经测量,脚印长32厘米,前掌宽17厘米,后跟宽约11厘米。
伪造难度大
现场是伪造的吗?警察出身的徐晓光说,伪造脚印会因个体构造、运动特征、步幅、步态以及足部起落点的踏痕、擦痕、挑痕等,在细微特征方面露出马脚。从2004年5月2日神农架茅芦垭现场来看,印迹为赤脚形印迹,每个脚印在踩踏时留下的细微变动痕迹表明,脚趾在抓地过程中既有垂直运动,又有水平的屈张动作,整个踩踏过程十分复杂。这对伪造者来说难度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