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百至数千米深的大洋海底进行钻探,提取海底沉积物样品――“岩心”进行分析,就能够获取地球气候变化、地震机理以及勘探各类资源的关键证据。
刚刚过去的两个多月中,来自中、英、美、德、法、意等15个国家的35名科学家,一起完成了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39航次”科考任务。他们在欧洲直布罗陀海峡附近,对数百到千余米深的地中海海域进行钻探,获取了5000多米长的岩心样品,发现了引发地震海啸的证据,并获取了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李保华研究员是我国派出参与此次科考的唯一一名科学家。昨天,结束科考回宁不久的李保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钻取总长5500米“岩心”,最深的来自990米海底
中国科学家已不是第一次参与“综合大洋钻探计划”,李保华此次是以微体古生物学家的身份,加入到国际科考团队中。他与另一名来自奥地利的专家,一起负责对岩心中的一类微体化石――底栖有孔虫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这些化石的演化,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变化过程,找到气候变化的关键证据。”
从深海海底钻取的“岩心”,颜色接近水泥的灰褐色,有的也带点墨绿色,从越深的海底提取,“岩心”就越硬。采访中,李保华对着电脑里的照片向记者介绍:“船上供我们研究的岩心样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提取。他们采用船上的先进设备,如同在陆地上采矿一样,将钻头伸向深深的海底。在附近海域的7个不同站位,我们一共钻取到约5500米长的岩心样品,最深的来自990米海底。由于每次钻取的样品只有9米长,总长5500米的岩心,至少需要钻探6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