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队深入南岭搜虎,途中遭遇神秘硕大脚印
资料:图为神农架“野人”脚印的石膏模型。(新华网 江山摄)
■核心提示
7月11日,科考队深入南岭搜虎,途中遭遇神秘硕大脚印。测量发现脚印长40———50厘米,脚后跟和脚前趾都较为清晰。
向导老黄大声说:“肯定不会是人的脚印”,研究人员在记录拍照后,对其中的脚趾特征还是不十分肯定,想带回研究所后再鉴定……
7月11日,历经大半天艰辛攀爬,科考队终于站在了老蓬顶山顶。身处万仞之巅,俯看万山低。突然想起从来就只爱在山脊独来独往的华南虎,疲累时,想必也曾伏卧山顶,看脚下云卷云舒吧。
硕大脚印是黑熊的?
好在三台红外相机已经放置妥帖,当天的调查任务基本完成。尽管一阵大雨悠然而至,科考队还是决定冒雨下山。
南岭保护区的助手老蔡站在一三岔路口,用手比划着,有两条道可以下山,一是从山脊直接开辟一条陡直线路下山,一路全靠人悬坠着攀岩而下,距离最近,但非常危险;第二条是沿侧坡下山,相对平缓,但小路蜿蜒漫长,耗时较长,要赶在天黑前下山也有些困难。科考队权衡一下,决定选择第二条路线。
下至一片坡底,一大片杉木林横在了前边。林边杂草丛生,一只硕大的脚印赫然出现在科考队面前。这么大的脚印,在野外真是沿途少见。搞兽类研究的卢学理博士和老蔡都停下来观察测量,发现脚印长40———50厘米,脚后跟和脚前趾都较为清晰。向导老黄大声说:“肯定不会是人的脚印,这深山老林里,谁敢打赤脚走路?”老黄认为是狗熊。研究人员在记录拍照后,对其中的脚趾特征还是不十分肯定,想带回研究所后再鉴定。最近从科考队传来消息,有科研人员认为该脚印疑似黑熊的脚印。
再往下走,一棵挺拔的青冈木下,白鼻狸在树底扒起了一堆新泥。原来它专爱在雨后的松软泥土里,寻找蚯蚓等虫子吃。还有一只深棕色的崇安髭蟾,蹲在林中杂草上一动不动。科考队员折一小枝,挑动它,它才猛地向一旁跃去。
山中骤雨来得急,也收得快。等下到山腰千米以下时,林中雨歇,不时可看到路边草丛中,举出一朵朵柔嫩的小蘑菇来。另一些长在岩石边的红蘑菇,在雨水的浸润下,更是妖艳无比。“不要去碰它,肯定有毒的”,老黄在一边提醒,说这些色彩艳丽的蘑菇,山里动物平时也不会去碰它们,除非有动物生病后,为了治病,才会主动采食这些鲜艳的蘑菇。
无处不在的山蚂蟥
在沟谷中稍作歇息,也许太累,一旦看到前边的向导停下来,后面的人便不由分说地往湿漉漉的地面坐去。
这时,站在一边歇息的老科考队员提醒:喜欢坐的人,要小心山蚂蟥喔。声音不大,可让坐在地上的人皆听得心惊惊,赶紧一溜爬了起来:那种粘乎乎的灰白色小虫子,粘劲实在让人恐怖!
不为它咬得有多痛,相反它叮咬人时,往往不声不息。等稍稍感觉有些异样、不舒服时,才猛然发现,它早已紧叮在你的胳膊或腿上。揪扯它,根本下不来,一巴掌狠狠拍下去,山蚂蟥倒是掉下来了,但从自己身体里流出来的血,一时半会肯定止不了。志愿者阿光听罢,捋起袖子,说自己昨天还刚被蚂蟥叮过一口!
在一道陡直长坡前,大家决定先歇一口气,再一鼓作气地下到坡底。这次休息,再没人敢直接往地上坐了,因为树荫下的潮湿地段,往往也是山蚂蟥最看好的觅食地盘。小心翼翼找到一个进山人搭建的废弃木堆上坐下,一抬眼,就看见一只灰白色、约5厘米长的大蚂蟥,正从一棵山棕树褐色的树干上,旁若无人地蠕蠕下行。它动作缓慢,背脊上一条细细的黑线,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家伙很饿,也许那条黑线是它半透明的肚子里的内脏也难说。“一旦它吸饱了血,马上就变得通体黑红,这么一条小小蚂蟥,身体立刻会壮大到两三倍”,老蔡卷了根烟形容:“跟一支烟差不多”。
当地人讲,今年初,有山里人进山找山货,也就是在这座山里,口渴后去山溪喝水,不小心竟喝进了一条山蚂蟥。那人回家后,过了一段时间,感觉身体里边总是又痒又痛,万分难受。后到韶关大医院求治,医生诊断其体内有蚂蟥,不得不专门开刀取出这一孽物。
由于下山之路极其难走,且绕行甚远,以致科考队带的水都不够喝,一路口干得厉害。无奈之下,大家决定下到山溪取水解渴。在找到一稍大山溪、且周边相对开阔处取水时,稍一留意,溪中大石上,竟也有黑色山蚂蟥盘踞其上,看得人心惊不已。
下午6:40左右,等科考队精疲力竭地下山返回营地,阿锋卷起裤管,竟生生地再次掉下一只山蚂蟥来。他在水泥地上连碾几次,蚂蟥竟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