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宣布,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发现具有国际对比标准的陆相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即K-Pg界线。这一地层界线记录了距今约6550万年前“恐龙王朝”的终结
探秘“恐龙王朝”
距今655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现在的黑龙江流域地区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水源丰沛、植物茂盛,生存着由恐龙主宰的生物王国。
“当时地球上活跃着大量不同种类的恐龙,与之伴生的还有鱼类、乌龟等。”恐龙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说。
据专家介绍,白垩纪晚期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恐龙以鸭嘴龙为主,这种恐龙以植物为食,因扁平宽阔的嘴型得名,体型较大,身高一般在六七米以上。与鸭嘴龙同时生活在这里的,还有霸王龙等肉食性恐龙,以及会飞的翼龙,水中的鱼龙等。
从目前出土的化石来看,鸭嘴龙的数量远多于霸王龙。专家认为,与现在的动物类似,鸭嘴龙等植食性恐龙喜欢群居,且数量较多,而霸王龙多为独居,数量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黑龙江流域出土的鸭嘴龙化石,与北美地区出土的同时期鸭嘴龙化石相近,一些专家据此推测,当时的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可能相连,鸭嘴龙曾在两地间迁徙。
“那是恐龙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董枝明说。距今约655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全球性生命大灭绝,包括恐龙在内70%以上的生物在这一时期从这个星球上消失。
随后,一度统治这个星球的“恐龙王朝”就此终结。地球进入古近纪,生命开始以崭新面貌复苏。
寻找恐龙
如果不是10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埋藏在黑龙江流域的这个“恐龙王朝”可能仍不为人知。
1902年,俄国的一位军官偶然在现今黑龙江省嘉荫县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化石,经古生物学家反复鉴定,最终被确定为恐龙化石,这就是“中国第一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恐龙化石”,我国学者将其命名为“满洲龙”。
此后,中外专家在嘉荫县地区展开多次发掘工作,先后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嘉荫县就此享有“中国恐龙之乡”美名。根据古生物学家研究,该地区也是中国恐龙最晚灭绝的地方。
为了还原恐龙灭绝时的真相,科学家在世界各地寻找白垩纪-古近纪的地层界线,以中国科学家为首的多国科学家组成的课题组在嘉荫地区进行了近10年的努力。
8月24日,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宣布,在嘉荫县发现了中国首个具有国际对比标准的陆相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也称K-Pg界线)。
“在这一地区,我们从200米厚的地层中寻找到约5厘米厚的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水岭,它就像翻开一部用化石连续书写在地层上的‘不缺页史书’,完整记录了恐龙和其他大量古生物物种灭绝的原因,其后一些生物物种复苏的过程,以及这些事件发生时的地球环境。”董枝明说。
课题组组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孙革教授说,嘉荫发现的白垩纪-古近纪陆相地层界线不仅是中国首次确定的具有确凿科学依据的陆相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的国际性点位,也是中国在地学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恐龙灭绝原因
课题组在嘉荫县的研究成果表明,恐龙灭绝并非仅由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而是由各种因素分别或同时作用于不同地区,从而使恐龙在世界各地消失。
我们了解到,距今约6550万年前含铱量超高的粘土层,被科学界普遍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留下的最明显的地质特征之一,全球恐龙灭绝源于当时的这一撞击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科学假设。
然而,在嘉荫地区的白垩纪-古近纪的地层界线,科学家并没有发现铱元素异常。课题组专家认为,同样是655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的地层界线,却有着不同的地质和生物化石特征,足以表明当时包括恐龙在内的绝大多数地球生物的灭绝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主导原因。
课题组成员、俄罗斯科学院地质所教授阿克梅耶夫说:“6550万年前的东北亚地区曾处于相似的古地理环境,火山喷发、海平面下降,以及气候变冷等非生物原因可能是恐龙在这一地区消失的主要原因”。
“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设,现在至少有几十种。我们研究恐龙这样一个繁盛的群体在6550万年前短时间灭绝的原因,目的是指导我们如何对待今天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防止人类步其后尘。”董枝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