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在地球上一样,太阳上也会有周期性的坏天气——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太阳上的雨由电离气体构成,也就是等离子体,以大约20万公里的时速从太阳的外大气层——日冕上降落到太阳表面上。成千上万的“日冕雨滴”洒落下来,对太阳来说就像“倾盆大雨”。
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太阳物理学家埃蒙·斯卡利恩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拼制了一幅太阳大气“瀑布”的图像,以解释这一有趣现象。他们在6月24日朴茨茅斯召开的国家天文大会(NAM 2014)上汇报了该研究成果。
科学家40年前就已发现日冕雨。太阳“天气”也有规则地大规模变化,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仍未能理解其物理机制。现在,研究小组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动力观测卫星(SDO)和瑞典的1-m太阳望远镜(SST),能更详细地研究它。
太阳上形成热雨的过程与地球上的成雨过程极为类似。如果太阳大气条件合适,炽热而稠密的等离子云会自然冷却、凝结,最终以日冕雨滴的形式降落到太阳表面上。另一个与地球天气相似的地方是,构成热雨云的物质到达日冕,也要通过一种迅速蒸发的过程,但这种“蒸发”是由太阳耀斑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系最剧烈的爆炸,科学家认为这有助于给太阳的外大气层加热。
由太阳耀斑驱动的暴风雨,或许对控制太阳大气的物质循环起着基本作用,是一种太阳级“恒温器”,调节着日冕的温度波动,但日冕加热的源头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25日(北京时间)报道,斯卡利恩的研究小组与都柏林三一学院和挪威奥斯陆大学合作,对日冕雨的形成提出了新见解。他提出了一种“灾难制冷”模型,一种特殊的温度急降使得稀薄的日冕气体变成了“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