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临近星系中发现了神秘的信号,认为这是属于一种被称为微类星体的另类天体。新发现的微类星体位于银河系的近邻仙女座大星系M31,距离地球大约250万光年,喷发出强大的射电波和致密的X射线。科学家从X射线和射电源强度判断,该微类星体中隐藏了恒星级质量的黑洞。数据来自数字化巡天调查的光学图像,研究人员为科廷大学射电天文学研究国际中心博士詹姆斯·米勒-琼斯(James Miller-Jones)。
仙女座大星系中发现微类星体意味着在银河系的临近星系中还存在更多的此类天体,本项观测也为揭开宇宙中神秘的强能量源提供了机会。微类星体中隐藏的恒星级黑洞质量只有太阳质量的若干倍,研究人员认为这个微类星体正在将伴星的物质拉进快速旋转的物质盘中,当物质高速坠落时被加热至非常高的温度,此过程中就会释放出X射线,另外物质漩涡盘还驱动着亚原子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外喷射,形成的喷流产生强烈的射电波。
由于黑洞的“进食”效率不同,也决定了释放的X射线和射电波的强度水准,但科学家并未完全理解其中相互作用的细节信息。根据英国达勒姆大学和天文研究所科学家马修·米德尔顿(Matthew Middleton)介绍:“我们认为在星系内部发现的类星体也存在同样的运行机制,那里的类星体背后隐藏的超大质量黑洞拥有数百万倍(太阳质量)甚至更大的质量。但是,微类星体则是一种相对较小的系统,其事件发生的速度相比较于类星体而言显得更加迅速,该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微类星体的数据。”
仙女座大星系距离我们大约250万光年
图中显示了来自牛顿-XMM探测器的数据,这是一张由红光0.2-1千电子伏特、绿光1-2千电子伏特和蓝光2-4.5千电子伏特叠加的合成图像,拍摄对象为nova M31N 2012-05c天体,该图由普朗克研究所提供。科学家马修·米德尔顿认为了解微类星体的运作机制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认为类星体在重新分配宇宙物质和能量的进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的宇宙处于非常年轻演化时期。早在1994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颗微类星体,随后在我们银河系中又发现了数颗此类天体。
研究人员认为在我们银河系内观测微类星体存在相当难度,因为观测背景显得有些暗淡,但是在邻近星系中通过相同的方法可以发现更多的微类星体,因此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类星体物理学。参与本项观测的轨道望远镜为牛顿XMM探测器,其工作于X波段,仙女座大星系中新发现的微类星体被编号为XMMU J004243.6+412519。
另外,美国宇航局的雨燕探测器和钱德拉望远镜对该天体也进行了超过八周的观测,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卡尔G.扬斯基阵列望远镜、“甚大基线阵列”以及位于英国的AMI望远镜阵列都参与了本次观测研究。科学家发现XMMU J004243.6+412519天体在X射线和射电波行为上与此前发现的微类星体相似,此外,射电观测也表明其来自一个很小的区域。
即便是甚长基线阵列的视野也无法解析该天体的细节,而卡尔·扬斯基阵则探测到该天体出现超过一分钟的亮度异变,说明辐射释放的区域不会大于太阳和木星之间的距离。米德尔顿认为所有的迹象显示我们已经发现了该天体确实是微类星体,其质量在十倍太阳质量,甚至更多一些,而它的伴星则是一个中等质量的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