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木乃伊真身,以及她的真实故事,如今已大白于天下
哈特谢普苏特把大权稳操在手,逼迫继子图特摩斯三世退居二线
百余年前,人们在一座小墓穴中发现了两具身份不明的女性木乃伊,可能是神职人员为防止她们遭盗贼破坏而转移至此
在代尔拜赫里,女王庙倚着一面荒芜绝壁拔地而起,彰显着皇家的宏伟气派。廊柱的浮雕上记载着她在位21年间的丰功伟绩
在代尔拜赫里的一幅壁画中,人们把没药树运上朋特港的埃及商船。朋特究竟位于何方,至今尚无定论。公元前1470年前后,哈特谢普苏特派遣商队前往红海沿岸,采购奢侈品
撰文:奇普·布朗 Chip Brown
摄影:肯尼思·加勒特 Kenneth Garrett
翻译:陈昊
女王周身的其他地方已没有丝毫风雅可寻。缠在脖子上的凌乱麻布像是赶错了时髦的饰物;嘴巴上唇盖着下唇(牙齿咬合不正乃是其家族有名的遗传特征),皱皱缩缩,让人倒尽胃口;眼窝里填满了黑色树脂,鼻孔用布卷塞得紧紧的,看起来很不舒服的样子;左耳朵陷入头侧皮肉之下,整颗头颅几乎没有一根头发。
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内,我探身向前,凝视这具躺在打开的陈列柜之中的木乃伊。她极有可能就是公元前1479至前1458年执掌埃及大权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如今,她在埃及第十八王朝黄金时代的统治已不大受到关注,倒是她斗胆以男性形象自居的行为更为人熟知。空气中已闻不到没药沁人心脾的芬芳,只有一股酸楚刺鼻的气味迎面袭来,大概是她数百年来沉睡在岩洞中酿成的吧。很难把这具平放的物件跟无比久远的年代里那位伟大统治者联系起来,更难以想象还有人用这样的文字形容过她:“瞻视陛下之尊容,有万物不及之美。”唯一还有点儿人之意味的,是她没有指甲的指尖暴露出的白骨微光,木乃伊化的尸身皱缩起来,令指骨突出在外,造成一种做了美甲的假象,让我不禁思索起人类自古有之的虚荣之心、生命的脆弱易逝以及对世界短暂而又浅薄的感知。
两年前,遗失多年的哈特谢普苏特木乃伊重见天日的报道登上各大报刊头条,而个中详情是在其后一点一点逐渐展开的,情节发展更像《犯罪现场调查》那样的法医断案剧,而不似《夺宝奇兵》那般陡转急变。事实上,寻找哈特谢普苏特的过程,展示出铲子、毛刷等传统考古工具结合了CT扫描仪、梯度DNA扩增仪之后如虎添翼的力量。
1903年,著名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帝王谷内第20座坟墓(KV20)里发现了哈特谢普苏特的石棺,棺内空无一物。学者们不知遗体的去向,甚至无法确定女王的尸身当年是否逃过了图特摩斯三世的大清洗。曾与女王共同摄政、并最终继承王位的图特摩斯三世,在女王死后试图抹杀她在统治期间留下的一切印记,把庙宇、石碑、方尖塔上刻画的女王形象几乎悉数清除。2005年,“埃及木乃伊计划”的领军人物、埃及古迹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扎西·哈瓦斯发起的寻找女王行动,似乎终于拨开了重重迷雾。哈瓦斯与一组科学家把搜索目标锁定到一具他们称为KV60a的木乃伊身上,她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已被人发现,最初躺在帝王谷内的一个小墓穴之中,然而当时人们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重视,因而也没有将她移走。KV60a孑然长眠,甚至没有一具棺柩护身,更不用提什么祀奉皇家遗体的小雕像群了。她浑身上下也无任何穿戴——没有头饰、珠宝、金拖鞋、金指套,这些装饰在法老图坦卡门的身上一应俱全,而与哈特谢普苏特在历史上的地位相比,图坦卡门只能算个小人物而已。
若不是因为偶然发现的一颗牙齿,KV60a可能至今仍独眠于黑暗之中,她的皇族名份和地位也无人知晓。今日,她被珍藏于埃及博物馆的皇家木乃伊陈列室,一旁的碑铭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写明,她就是哈特谢普苏特女王陛下。经历了多年失散之后,女王终又与她庞大家族的其他成员——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相聚一堂。
鉴于哈特谢普苏特多年来声名衰微,很难想象还有哪个法老要被人忆起的愿望比她更强烈。与死亡相比,哈特谢普苏特似乎更惧怕被人们遗忘。作为埃及最辉煌的王朝中最伟大的建设者之一,她兴建和翻修了从西奈半岛到努比亚地区的庙宇圣殿。她在凯尔奈克的阿蒙大神庙竖起的四座花岗岩方尖塔,堪称史上此类建筑中最恢宏的杰作。她还下令为自己造了数百座雕像,并把自己的世系、头衔、统治史,甚至还有她的想法与愿望,都半写实半杜撰地铭刻在石头上,有的自述中体现出一种鲜见于帝王的坦诚。凯尔奈克一座方尖塔的铭文表达了女王的忧虑之情,流露着近乎柔媚的不安:“如今一旦想到人们的议论,我的内心便惶恐不已。年复一年,人们将目睹我修建的殿堂,谈起我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