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
诗圣杜甫,在我们眼中的形象,要么在江边看黄四娘家花满蹊,要么在漏雨的简易棚子里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或者在落花时节与老友感叹流逝的青春,然而,对于杜甫当年在长安城从事行政的一面,却了解甚少。
对于这段按部就班的工作,杜甫是写过“微博”进行记录的,记录了他是怎样值夜班的,又是怎样下班的,很有现场感,由此可以看到杜老师形象的另一面,中规中矩而又工作热情高涨的一面。
本版撰文/刘黎平
(除署名外)
背景:
杜甫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工作
杜甫老师常被后人称为“杜拾遗”,拾遗,这也是他一生中最拿得出手的职位之一,这职位虽然不高,《唐六典》记载,左拾遗,从八品上,按照八品的级别对待,但职能不容忽视,皇帝有什么想不到的事情,遗忘的事情,拾遗官可以把这些事情直接向皇帝提起来,要么写一封奏章,呈上去,要么建议文武大臣在朝堂上公开辩论。
杜老师的这个职位来之不易。可以说是用生命换来的。想当年杜老师在长安北漂十年,44岁时才找到一个看管军火库的工作,他一肚子的学问和满脑子的志向,换来的就是拿着一串钥匙,在军火库周围晃来晃去,真够杯具的。
没多久,安禄山叛乱爆发,杜老师将杜太太以及杜公子杜小姐安置在陕西羌村,自己则单枪匹马去找唐朝,虽然他很想念老婆,想象杜太太在月光下的“清辉玉臂寒”,但还是找工作要紧,可惜他眼神不对,认不清路线,一脚踏入安禄山大军的阵营,被活捉了,据说还和大诗人王维关在一个大院子里。这时候,职位低也有它的好处,王维老师职位高,目标大,被死死地看守着;老杜吗,虽然哭哭啼啼写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但事情没有他写的那么严重,因为安禄山的叛军实在没有必要为一个军火库的保管投入看守的成本,所以,那一段时间,杜老师还是有行动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