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祖国歌》作者
中国的国歌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具有深厚音乐素养的曾纪泽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兼驻俄公使时,有鉴本国无国歌而“作乐章一首,兼排宫商,以为国调”,“名曰《华祝歌》”,以应外交礼仪。曾纪泽一度将《华祝歌》上报清政府作为国乐,未被采纳。1885年,曾离任回国,临时充作“国调”的《华祝歌》也就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后来,一批爱国志士为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抵御列强侵略,曾创作了一些类似国歌的爱国歌曲,如借用日本歌曲《君之代》曲调的《一统旧江山》,梁启超作词、日本横滨大同学校作曲的《爱国歌》,夏颂莱作词、谱曲的《何日醒》,石更词、辛汉曲的《中国男儿》,杨度词、沈心工曲的《黄河》,李叔同作词、谱曲的《祖国歌》、《我的国》等。其中以李叔同所作的两首歌影响最大,《祖国歌》歌词是: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我的国》歌词为:
东海东,波涛万丈红。朝日丽天,云霞齐捧,五洲唯我中央中。二十世纪谁称雄?请看赫赫神明种。我的国,我的国,我的国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昆仑峰,缥缈千寻耸。明月天心,众星环拱,五洲唯我中央中。二十世纪谁称雄?请看赫赫神明种。我的国,我的国,我的国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黄炎培后来在《李叔同先生的〈祖国歌〉???回忆儿时的唱歌》一文中忆及了《祖国歌》的巨大影响。他说:“那时候的有志青年,大家忧心忡忡,慷慨激昂地发挥他们的爱国热忱。李叔同先生这歌曲便是在那时候作的(《祖国歌》作于1905年)。这歌曲在沪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之后,立刻不胫而走,全中国各地的学校都采作教材。我的故乡石门湾,是一个很偏僻的小镇,我们的金先生也教我们唱这歌曲。我还记得:我们一大群小学生排队在街上 *** ,举着龙旗,吹喇叭,敲锣鼓,大家挺起喉咙唱这《祖国歌》和劝用国货歌曲。”
1910年,曾到日本考察过音乐的礼部左参议曹广权,鉴于“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极致钦崇,遇亲贵游历,公使宴集,即自奏国乐”,而“我国国乐从前由出使大臣曾纪泽权宜编制,声调缓慢,至今各国常致疑问”,他奏请“整饬礼乐,以正人心”。礼部议复:“交际宴会之乐歌,则由礼部会订也;学堂之学歌,则由学部编纂也;各军队之军歌,则由海陆军部军谘处修订也。”
1911年7月15日(宣统三年六月二十日),礼部上奏,拟定编制国乐办法,认为:“我国朝会宴飨所用乐章,典丽?皇,允宜奉为楷则。至各国国乐,定义制音,类皆别具本源,自未可舍己从人,轻盛典。所有应定国乐,拟请由臣等延聘通才及谙习音乐人员,参酌古今中外乐制,编制专章,奏请颁行。”
1911年10月4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三日),旨谕内阁:“典礼院会奏,遵旨编制国乐专章一折: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前因国乐未有专章,谕令礼部各衙门妥慎编制。兹据典礼院会同各该衙门将编制专章缮单呈览,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叶和,着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其歌词为: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词作者为文学大家严复,由著名昆剧、京剧艺术家溥侗以皇室颂歌曲谱改写成新式乐谱。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正式国歌。
6天后,武昌首义,清王朝灭亡,这首“国乐”也就随之寿终正寝了。
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12年2月发布征集国歌的广告:
国歌所以代表国家之性质,发扬人民之精神,其关系至大。今者,民国成立,尚未有完善之国歌以供国民讽咏,良用恧焉。本部现拟征集歌谱,俟取材较多,再敦请精于斯学者共同审定,颁行全国。
教育部的《征求国歌广告》除“悬银币五百元以为酬”,并“附告六则:一、歌词,一章或三四章均可;二、词宜简短,每章勿逾百字以外;三、藻采勿尚以清,显而不俗为最宜;四、作者姓名及住址须详细说明;五、稿件请寄北京宣武门内本部;六、征集期限,以中华民国元年十一月三十日为截止”。
同年2月25日第22号的《临时政府公报》,刊登出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国歌拟稿一首???《亚东开化中华早》。歌词为: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欧追美,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喜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此稿后有教育部附注:“本部前登广告,征集国歌,蒙海内音乐家陆续投稿,兹特择登公报,以待知音者之评论。俟意见书征集较多,自当开会共同论定。大雅君子,幸垂教焉。教育部谨启。”
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由沈心工作词、邹华民谱曲的《中华民国立国纪念歌》,其歌词是:
伟哉,吾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奋精神,共出气力,共捐血肉,清除四千余年专制政府之毒,建立亿千万年民主共和之国。而今而后,凡我华人,如手如足,勤勤恳恳,整整齐齐,和和睦睦;兴我实业,修我武备,昌我教育。立愿与全世界共享和平之福。
截至同年11月30日,教育部共征集歌词稿件300余件。这些稿件不少曾刊载于报刊,以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如曾志?的《大桃源》:
千年沉睡大桃源,万万里桑麻鸡犬,谁赋此天生壮丽,我同胞莫倦莫倦。阶天磨长剑,杖地拨沉烟。少年少年,勇往直前,光荣渤海边。水滔滔,山绵绵,尝胆卧薪年又年。振衣万里城,濯足黄河流。自由自由,铁血以求,唯我先亚洲,专制手,顽固头,斩尽从不更留。而今五族一大洲,国民乐遨游,前走!前走!永建共和猷。前走!前走!荣誉冠全球。
经评审,300多稿件无一篇入选。主持者变更办法,于1913年2月26日分函约请蔡元培、张謇、梁启超、王?运、严复、章太炎、马良、辜汤生、钱恂、汪荣宝、沈曾植、沈曾桐、陈三立、樊增祥、吴土鉴等15位大家各自撰写歌词,再行征求曲谱。这些人中仅章太炎、张謇、钱恂、汪荣宝四人应约撰写了歌词。章太炎的歌词是:
高高上苍,华岳挺中央,夏水千里,南流下汉阳。四千年文物,化被蛮荒,荡除帝制从民望。兵不血刃、楼船不震、青烟不扬,以复我土宇版章。吾知作乐,乐有法常。休矣五族,无有此界尔疆。万寿千岁,与天地久长。
章太炎在给教育部的公函中称:国歌词“太雅则不能求妇孺解喻;过浅则无以增国家光荣”。他认为自撰国歌词“先述华夏名义,次及古今文化,然后标举改革,乃及五族共和,言皆有序,文亦易了”。章太炎还称:“国歌相属兹事体大,非《卿云》属辞,夔、牙度曲,固不足以舒吾荣光。”章并向教育部推荐曾在日本攻读音乐的山东诸城人王露为国歌谱曲。章太炎所说的夔,据说是舜的乐官,牙则是春秋时代擅长操琴的伯牙。后经教育部评选,众议院议员汪荣宝的《卿云歌》入选。其歌词是:
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夫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卿云歌》相传是古书《尚书?大传》中虞舜所唱的歌,即所谓“卿云聚,俊簇?聚,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汪荣宝的《卿云歌》后两句是他个人加上的。他自认为:《卿云歌》“气象高浑,超越万流。而卿云兼象国旗,光华隐寓国号,播诸管弦,尤足动人爱国之思……似于民国教育大有裨益。唯歌词太简,不便长言,拟于歌后取当时持衡枕首之语,用相增益,或更叠其词,以明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