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十分璀璨的文明,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中国考古界中位列出了十大遗址,每一个遗址都轰动了世界,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陶寺遗址墓葬陶寺遗址墓葬
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指出,陶寺遗址是中原地区最早进入王国阶段的代表性遗址。但他同时认为,还有很多问题,比如陶寺文化的源头、灭亡的原因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白云翔说,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和现阶段考古成果,绝大多数专家认为,陶寺遗址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国都。
“陶寺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和里程碑,为中原地区文明进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支点。”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说。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下一步,在做好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完善遗址保护展示研究功能,并且探索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繁荣,让更多人分享到考古成果。
在过去的二十世纪里,诞生了中国现代考古学。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一次次轰动了全国乃至于全世界。这些奇迹不断改写着民族和人类的历史。现在我们回顾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希望借此机会向无数为考古事业付出艰辛劳动的专业工作者,和那些具有高度文物保护意识的普通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899年的一天,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购得治疗疟疾的中药。在其中的龙骨上,他意外地认出了陌生的古代文字。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龙骨成为值钱的古董之后,商贾为专擅厚利而隐瞒了其真正的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直到1908年罗振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从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其规模和成就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中止。1950年起,新中国的考古人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立了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经过70多年的发掘,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殷墟的重大发现中,除甲骨文之外还有大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小屯东北地的殷墟中心还保存了宫殿宗庙的遗址。
这些遗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着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该鼎于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挖出,因无法搬运,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于是复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