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公主死因成谜:戴黄金面具沉睡千年
陈国公主金面具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曾有一个民族叫契丹,它在我国历史上却来去成谜,在辽亡后就神秘消失,只留下众说纷纭。昨日,记者在内蒙古博物院的仓库里,却见到了一件藏着该民族文化密码的黄金面具。在1986年之前,这件黄金面具深深掩埋在内蒙古辽通市一处山脉的地底下,安静地在一位契丹公主的脸上覆盖上千年。这位封号为“陈国公主”、18岁就逝世的契丹女子究竟是谁?她去世后为什么要戴着面具沉睡?为何她的墓会被称为“契丹文化奇迹”?
黄金面具展现契丹公主容貌
两天来,随湖南省博物馆迎接契丹文物回长的湖南记者,都在等候这件黄金面具的亮相。昨日下午3时左右,湘蒙文博专家小心翼翼地将这件黄金面具从一个神秘的箱子里取出,放在展品点交台上,为它做赴湘之前的“体检”。
记者借此机会对这件稀世珍宝零距离观察。只见它呈半浮雕形,呈现出一个面庞丰润、上额舒展的年轻女性面容,嘴角、眼睛透着一股平静、祥和的气息,充分展示着逝者的华贵气质。它的主人究竟是谁?文博专家告诉记者,她就是杨家将故事中赫赫有名的辽国萧太后的孙女--陈国公主耶律氏。
“这个面具是照着陈国公主的真人面容,用薄金片捶击成形的,你们仔细看,还能看出少女丰润的脸庞特征。” 现场点交的文物专家告诉记者。记者还注意到这个面具周边有33个穿孔,专家解释说,这件黄金面具其实是与类似汉族“金缕玉衣”的契丹皇家殓衣 “银丝网络 ”连接在一起的,这33个孔就是用细银丝沿着穿孔将其与头部网络连缀起来。
“契丹人的传统中素有灵魂不死的信念,用金面具、银丝网络来罩住逝者,是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盖之庸介绍,这种契丹风俗,可能是受到佛教或萨满教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相似,反映契丹人的生死观 。
“黄金面具曾被视作是中亚及欧洲独有的文明之物,此前被发现的公元前14世纪希腊迈锡尼国王黄金面具,曾震动世界。”文博专家介绍,“但是在这位陈国公主的墓中,这样的黄金面具就有两件。除了这件覆盖在公主脸上的,还有一件覆盖在旁边的驸马脸上。”
站在陈国公主金面具面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埃及图塔哈蒙墓的金面具、玛雅人的玉石面具、印第安人的金面具。这些金贵的面具上,都似乎带着某种神秘的文化密码,期待后人解开。
古蜀黄金面具是否源于域外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金沙村发掘出土了一批古蜀时代的黄金制品,其中,一件金面具保存完整。该面具出土于2007年,宽 19.5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含金量为94.2%(图1)。这件金面具巨目阔脸,长方形立耳,双耳垂穿孔,穿透式大眼,下眼睑低垂,弯刀形长眉凸起,三角形鼻梁高耸,阔口平齐,下颌出棱,平和的容颜中似乎流露出慈爱之情。
四川三星堆也发现过类似的金面具,有的金面具还粘附在青铜头像上,青铜头像因有了这副金光熠熠的面孔,更加引人注目。当然,三星堆的金面青铜雕像更透出一种威严之气,与金沙村出土的金面具有明显不同。
根据金沙村出土的金面具背面的痕迹,研究者推测,金面具可能是附在青铜头像上的。如此,它就不能被称为面具、面罩,或称为“覆面”,因为它只是覆盖在雕像表面的一层箔,并非是一件可以单独使用的面具。
在青铜雕像上覆盖上一层金箔,使冰冷的人面像或是神面像熠熠生辉,应当别有用意。并非所有的青铜雕像都有金箔装饰,因此,有理由相信那些覆盖着金面的雕像是某种特别身份的象征。有观点认为,金面是古蜀时代神祇的面具,或是巫师的面具,但这一看法缺乏足够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