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缘起
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日前对外称,该院与中国科学院达成协议,从吐鲁番胜金店古墓群M9号墓葬出土的3100株麦秆,已被送往中科院人文学院科技室与科技考古系研究人员手中,这些两千多年前的麦子将接受植物考古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将年内出炉。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麦子距今大约2200年前—2050年前,应为西汉时期或更早。两千多年前的麦子如今还呈现出:金黄的小麦杆,新鲜如才被碾压过,有的麦秆上还有完整的麦穗,也呈现金黄色,是世界考古史上保存质量最好的小麦。
两千年前的小麦何以保存的这么好?有啥不一样?小麦这一主要粮食作物是怎么出现在神州大地的?对华夏文明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带着这些疑问,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研究员,以及相关的考古专家。
两千多年前小麦何以保存的如此新鲜?
在吐鲁番古墓群发现的这些麦秆,在当时是用来当做墓棚的。考古专家解释,之所以长达2000多年,小麦秆和麦穗还能保存得这么好,跟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当时的埋藏条件有关。新疆地区气温低,气候干燥,合适小麦、文物等保存。但如果太过干燥,植物也容易干枯。但出土的麦秆,下面是15厘米到20厘米厚的骆驼刺,骆驼刺为麦秆提供了一定的水分,使之保持“如新”。
不过,专家也提醒说,如果出土时,不能很好地保持麦秆的温、湿度的话,麦秆可能会在瞬间枯萎。这样的例子在考古现场比比皆是,如西安兵马俑出土时,颜色鲜艳,很快,其颜料就被氧化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