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忙完手头的工作,市文物旅游局局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任周方又坐在电脑前,为下个月赴芬兰举行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紧张地忙碌起来。此次,他准备通过一场讲座,把脚下这片土地的神奇和壮美展现在芬兰民众面前。在众多的选题中,任周方把目光锁定在一座并不起眼的墓葬上:不足 3平方米的规模;未发现的骸骨; 3公斤的黄金饰品;玉器 81件(组);大量的铜器和料器……规格如此之小的墓葬中,为何有如此多的出土文物,疑问直指一处——宝鸡益门春秋秦墓。
21年前的奇怪墓葬
故事发生在 21年前。 1992年 5月,市考古队在位于市区南郊的一个叫益门的村庄(现渭滨区神农镇益门堡村)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了两座古代墓葬(依次标为 M 1、 M2),墓地处于清姜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 M2墓长 2.8米、宽 1.5米、深5.5米,整个墓葬的面积不足 3平方米,且葬具只有一椁一棺。
这样的规格,只能说明墓主人身份低下。这样的墓葬,并不起眼,但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惊喜却接连出现,金器、玉器、铁器、料器等珍贵文物陆续现身,共计超过 200件(组)。其中金器最为丰富,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如金柄铁剑、金环首铁刀、金环首铜刀、金络饰、金串珠、金带钩等,都属极为罕见的文物。
最终,藏身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贝重见天日,但让人遗憾的是,墓中棺椁早已化成朽灰,墓主人的骨骼也不复存在,而且墓葬中没有发现有明确纪年的资料,也没有出土具有判定年代的青铜礼器、陶器等,这给墓葬断代带来了不少困难。别无他法,考古人员唯有通过已出土器物上的纹饰及器型,结合以往已知的考古资料来推定,其年代属于春秋晚期偏早阶段,距今 26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