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河宕古人生活场景复原陶俑。
时间大约是4000年前,我们所在的珠三角平原仍是一个古海湾,而在这个海湾的西侧岸上,人类文明之火早已燃起。这里,生活聚居着一个人类群体,他们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懂得使用陶制瓶罐,打磨石斧,圈养动物,甚至还开始人工培植水稻。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后世称为“古椰贝丘遗址”。
2007年初,中国2006年十大考古结果公布,高明古椰贝丘遗址上榜,成为佛山首个荣登这一殊荣的考古遗迹。而该遗迹给我们展现的,正是佛山远古祖先,在4000年前的丰富生活状态。不仅是高明的古椰,4000年前的佛山已经出现多个原始人聚居点,比如说澜石的河宕、顺德龙江,有考古专家分析,那个年代珠三角各地发现的古人类有可能来自同一个族群,但与当时的中原文明对比,那时期的珠三角古人仍落后一点。
文/记者邓柱峰
图/记者何波(除署名外)
大猜想
4000年前
他们或这样生活……
时间大约在4000年前,当时的珠江口仍是一个大海湾,这个海湾的西岸是一片连绵的崇山峻岭,茂密的原始森林绵延到海边,而在山脚海边较为平缓的地方,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群古人——古椰古人。这是一个人口不少的原始部落,他们已经懂得使用木器,一名少年正手持一块削过的木头用力撞击一颗坚果,然后美美地品尝着里面的果仁。而在不远处,几名壮年男子正在用石片切割一头大象的肉,这是部落壮男们在之前一天奋力捕获的大猎物,足够大家吃上好长一段日子。除了大象,牛、鹿、野猪以及一些鱼类都是他们喜欢捕猎的食物,在这片栖息地中,拥有丰富的生物群。
古椰古人的部落里,不仅会打猎,同样也会培植。在村落前的一片空地上,种植着一片水稻,他们懂得怎样去种植,当然也懂得怎样去吃这些水稻。从那时开始,种植水稻已经不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古人的专利。
佛山古人参加“凿牙”仪式
同样是4000年前的一天,我们把目光稍微东移到禅城区的河宕村。一名女性古人照例起了个大早,吃完昨天采集上来的生蚝早餐后,坐在织布机前为家人缝补准备过冬的衣服。丈夫此时走出位于河宕附近的圆形茅草屋的家外,拿着一把矛,往丛林走去,希望能打上一头野猪,好为接下来的几天准备丰盛的晚餐,庆幸的是丈夫也不孤单,有好几户邻居家的壮丁一齐陪同打猎,她放心不少。她心想,如果打不到猎物,就让丈夫多去烧点陶器,到附近的水边采集生蚝,也可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边摆弄手中的织布机,她一边回忆起前几天丈夫参加的部落成人礼。她站在人群中,看着部落长拿起手中的石器,狠狠往丈夫口中凿去,一颗大牙应声而下,她心里如小鹿般乱撞。按部落的习俗,丈夫正式参加完“凿牙”的礼仪,就算正式长大成人了,可以娶妻生子。一想到自己的身份也从此改变。不知不觉,她的脸上泛起红晕。
这也许是4000年前,佛山古人最稀疏平常的一天。
珠三角多处发现
三四千年前古人遗迹
东莞村头遗址:
在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虎门镇村头村西大山园,有一块神秘的台地。在这块面积达到万余平方米的台地之下,一个古村落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就是村头村遗址,3500年前的贝丘文明。1989年至1993年间,广东省博物馆和东莞市博物馆,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分别两次对这个遗址进行了抢救式发掘,发掘面积达到3375平方米,发现商代和明代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商代遗存最为重要。在村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修复的大型器件就有200件之多。
据了解,当时出土了陶质小口折肩罐、釜、豆、器座等生活用品和石铲、石斧等遗物,出土的陶片之丰富,为当时广东省考古发现之最。
肇庆高要茅岗遗址:
高要茅岗遗址位于金利镇茅岗村茅岗山南北面的山脚下的鱼塘中,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近五万平方米,1978年10月被发掘。经专家考证,是广东近江河最大的一处先秦时期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现在遗址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化层厚约1米,堆积中含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
茅岗遗址最大的特色就是发现水上建筑的遗址,考古人员一共发现了三组干栏式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呈长方形。
溯源佛山两大遗址
古椰贝丘“广东河姆渡”
2006年,由于广明高速的兴建,深埋地底数千年的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出现在世人面前。考古人员在古椰贝丘遗址中发现三件尚未腐烂的人类加工木器,在岭南地区尚属首次。其中第一件木器为木槌状工具,手柄处有明显的砍削痕迹,经判断该器具为古人敲击坚果的木器。第二件木器为一根圆形木棍,前端已被大火烧去大部分,这是古椰古人用来生火和烤食物的工具。第三件木器和新制造的木器没有区别,光鲜如新,该方形木板上有数个人为钻出的孔洞,专家初步分析怀疑为古人划船用的船桨。
古椰贝丘考古中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莫过于20粒形态稻谷,这些稻谷在密封的胶土层和积水中完全没有炭化,保存完好。当时的考古专家表示,在古椰贝丘发现稻谷的考古意义不亚于河姆渡遗址从出土稻谷的形态来判断,这批稻谷为人类栽培的,这为研究岭南稻作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专家发掘了解到,4000年前的古椰古人已经开始捕猎大象作为食物,当时这一区域动物、植物遗存保存之完好,简直是一个奇迹。
河宕遗址让佛山制陶史前推两千年
佛山河宕遗址贝丘文化位于佛山市澜石河宕乡河南村旧墟,北江支流东平水道从遗址西南流入潭州水道,西边是一片低矮山岗,东南是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该遗址是一个土墩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约4000年。
1977年开始,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联合对这里进行了挖掘。发现了大量生活居住遗迹和文化遗物,获得各种石锛、斧穿孔铲形器、凿、矛、镞、砺石及石环、石环芯等600多件;可复原陶器近20件。河宕遗址还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墓葬77座,经科学鉴定其性别、年龄和体质特征达57座,发现其中19个男女为人工拔牙个体,是我省目前发现的拔牙个体数量最多的一处。
禅城区文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宕文化的出土还原了四千年前佛山人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的风貌。以往说佛山的制陶业或者制陶史,都是始于唐代或者唐宋的,而河宕遗址中制陶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200~3500年前,也就是说,佛山制陶业的历史往前推进了至少2000年。”
专家:
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迈入文明门槛
1、三四千年前上述各地的古人是不是同一族群?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表示,近年来珠三角各地陆续挖掘出3500~4000年前的一批古物,从考古学文化范畴来看,均属佛山河宕贝丘文化的一部分,而珠三角当时的居民很有可能来自同一个大族群。可惜,考古学家目前手头上掌握的资料仍未充足,待进一步挖掘探测。
2、对比当时的中原文明,3500年前南粤文化是否先进?
邱立诚认为,3500年~4000年前,当时中原地区已进入商时期。“当时的珠三角古人可以说他们刚刚迈入文明的门槛。”
不过,邱立诚表示,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虽然已经会使用如戈类这种兵器,表示已经进入文明状态,但同时也保留了原始部落的生活习性。“从佛山、东莞、肇庆等地的遗址资料显示,人们生活的居民区和墓区两者没有分开。此时,中原地区已步入青铜时代,人们的居民区和墓地是严格分开,这一点上,珠三角古人仍未开始全盘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