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地球30%的陆地上,超过70%的地球面积被广袤的海水覆盖,而在神秘的海洋世界中,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主宰着海底未知的世界。它们或体型硕大如鲸鱼,超过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数倍,或小巧玲珑如浮游生物,充当着多数鱼类的食物,或成群结队,或独自潜行,长相上也是多种多样,有可爱,有恐怖,有色彩鲜艳,有丑陋无比。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奇妙的海底世界中,那些难得意见的神秘生物。
1.“无眼鱼”
全身裸露无鳞,肉红色,长长的触须,形体纤细优美;但没有眼睛,靠着敏锐的嗅觉和长长触须,感知外界……这是什么怪鱼?昨天,让武隆县水产站困惑不已的不明鱼类,得到西农专家的正式确认:鲤科,条鳅亚科的一新属新种。专家们还送给“她”一个好听的名字:武隆丽条鳅。
“怪鱼”来自武隆县的一个地下溶洞里。今年初,因翻修火炉镇梦冲塘外的大坝,民工们意外发现它。可到底是啥鱼,叫啥名,谁也说不出。闻讯赶来的西南农大水产学院吴青、何利君等教授观察那“怪鱼”,发现的确有三大怪相:一是没有眼睛;二是身体没有色素;三是胸鳍上方靠近头部处,有个白色的囊,长时间鼓起,当水中氧气不够,更为明显。
专家们首先排除水污染导致“怪胎”一说——溶洞里,水质洁净。为啥无眼?他们认为,在黑暗的溶洞里,鱼的视觉功能逐步退化所致;随之而来的演变是,靠触须感知水流,触须不断长长;白色气囊则有助于更为敏感地感知外界,增加呼吸。
经过1个多月的观察研讨,专家们得出结论,该鱼是鲤科,条鳅亚科的一新属新种。经与武隆水产站的共同商榷,这种美丽“怪鱼”有了一个新名字——武隆丽条鳅。
2.角高体金眼鲷
角高体金眼鲷,英文名:Fangtooth(尖牙)或者Ogrefish(食人魔鱼)拉丁名:Anoplogaster
大小:大约6英寸(15.2厘米)
栖息范围:热带和温带海洋
栖息深度:深及16,000英尺(4,877米)
这种英文名简洁易忆的鱼类却有个罗里罗嗦的中文名字——角高体金眼鲷。
这种鱼属于金眼鲷目,样子看起来深具威胁性,它们的大牙也给了它“尖牙”这个名字,而可怕的外表则让它得到“食人魔鱼”这样恐怖的英文名字。
尖牙栖息在大洋中特别深的地方,尽管它们最常栖息的地方是500-2000米,但深到5000米处的深渊带中部都是它们恐怖的家,此处的水压大得可怕,而温度又接近冰点。这里食物缺乏,所以这些鱼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它们多数的食品可能是从上面几层海洋落下。尽管这种鱼并不怕冷,但是它们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洋的深处,因为那里才有更多的食品从上面落下。尖牙的成年鱼和幼鱼看起来差别很大,幼鱼的头骨长,而且是浅灰色,而成年鱼却是大头大嘴,颜色从深棕到黑色。幼鱼直到长到8厘米才开始像成年鱼的样子。幼鱼吃甲壳动物,而成年鱼吃鱼。
3.刺鲀
刺鲀的身上披满尖锐的硬刺,但在休息状态下,它的刺平贴着身体,一旦遇到凶猛饥饿的敌人,它便吸入大量的水,“腰围”比平时增大了一倍,身体像个气球一样鼓起来,刺也跟着竖起来。这时的刺鲀就像水中的刺猬,让敌人无法接近。
在与敌人狭路相逢时,刺鲀脸部十分有趣且体色有十分绚丽的花斑,还会将牙齿及肩部骨骼摩擦,发出“咕咕”的声音,将敌人吓跑。如果这招不管用,它马上使出第二招:立即逃进附近的岩洞里,将背鳍竖立起来,将身体卡在洞隙中,敌人只能干着急没办法。
刺鲀平常身体由一层薄膜作掩护,情况危急时它会卸除伪装,展翅开屏,露出含有毒液的尖刺,犹如一把大扇子,攻击对方。它有13根有毒的背刺,每一根毒刺中有一道凹槽,一旦发起攻击,对手中招后会麻痹而死。
4.翻车鲀
翻车鲀的体形十分有趣,是河鲀的同类,整个躯体看起来没有后半部,只有头部。尾鳍仿佛和背鳍、腹鳍相连,所以被称为舵鳍。游泳时,背鳍和腹鳍互相交叉摆动,借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鲀形目翻车鲀科翻车鲀属的唯一种。体长可达3~5.5米,体重达1500千克以上,体短,卵圆形,很侧扁,幼鱼为圆形,体长约为体高的1.4 倍。尾部很短,无尾柄。头稍短小,吻部钝圆。眼小,侧位,稍高。口很小,端位。上下颌牙各愈合成一大板状牙,中央无齿缝,鳃孔小。无鳞,但体及鳍上均粗糙,有刺状或粒状突起,似革状。无侧线。背鳍1个,呈镰刀状,臀鳍与背鳍相对,同形;无腹鳍,胸鳍短小,圆形;尾鳍很宽短,边缘波曲。背侧灰褐色,两侧为银白色,腹侧为白色;各鳍亦为灰褐色。多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中,也见于温带甚至寒带。游泳很快。杂食性,以海藻、软体动物、小鱼、水母及浮游甲壳类等为食。发育有变态现象。在中国见于台湾到广东、广西及海南。
翻车鲀是椭圆形的鱼,身体短而扁,刚好在很高的三角形背鳍和臀鳍之后收尾。它们的皮很坚硬,嘴巴小得几乎看不见,满嘴的牙齿都连在一起,成为板齿。翻车鲀用背鳍和臀鳍懒散的游动。它常常在近水面侧卧漂浮。翻车鲀在世界各地的温暖海域都有分布。大翻车鲀的体长可达3米,体重超过907公斤。 翻车鲀的推进方法很奇特。推进动作是由左右摆动大背鳍和臀鳍完成的,小小的胸鳍作平衡器,圆形的尾鳍能起到舵的作用。翻车鲀的鳃能够用来导航,它依靠从鳃和嘴向外喷射水流而改变前进的方向。翻车鲀的大脑很小,比两个肾脏还小。翻车鲀的肾脏位于大脑的后面,而不象一般的鱼那样在身体的后半部。翻车鲀的幼体具有普通鱼的形状。当翻车鲀的幼鱼长到1.3厘米时,它们的身体开始向成鱼的体形发展。当它们长成成鱼后,就开始过着独立的生活,成为海洋中孤独的旅行家。 大块头的雌性翻车鲀一次可以产下300百万枚卵。卵被直接产在海水中,随波逐流。翻车鲀的卵孵化成幼鱼后,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在海里游荡。翻车鲀经常在海面漂流,特别是当海面平静的时候。翻车鲀主要摄取浮游生物、水母和鱼类的幼体为生。
5.棘红娘鱼
棘红娘鱼的胸鳍明显比其它种类的红娘鱼长,而且色彩绚丽,姿态优美,其胸鳍后端可达第二鳍后半部下方,在胸鳍里面的下半部有个大黑斑,黑斑上方蓝、紫、黄相间的波状纹,游动起来恰似蝴蝶的一对翅膀,栖息于水深90---115米的沙底及有贝壳混杂的沙底,吃底生小动物等,身长可达15--20厘米。
分布:日本南部、中国南海、印度尼西亚。
6.宽咽鱼
英文名:Gulper Eel(吞噬鳗)或者Umbrellamouth Gulper(伞嘴吞噬者)
拉丁名:Eurypharynx pelecanoides
大小:一种可以长到6英尺(1.8米),另外一种只能长到30英寸(75厘米)
栖息范围:世界性
栖息深度:最深至5,000-6,000英尺(1,524-1,829米)
这种异形怪鱼属于囊鳃鳗目、宽咽鱼科。这种典型的深海鱼是大洋深处样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大嘴,这种鳗鱼没有可以活动的上颌,而巨大的下颌松松垮垮地连在头部,从来不合嘴,当它张大嘴后,可以很轻松地吞下比它还大的动物,由此它在西方得到“伞嘴吞噬者”的名称,而在中文中被叫做“宽咽鱼”。被吞的猎物就如同被鹈鹕吞进的鱼一样被放到下颌的袋子里,所以在西方也有人叫它鹈鹕鳗。这种鳗鱼没有肋骨,它的胃伸缩性非常大,可以撑大放下猎物。不过不要因此误会它以吃大动物为主,其实它最主要的食品还是缓慢游动的小鱼小虾等,吃大餐的时候还是少数。
这些鳗鱼在世界各大洋的深海中生存,栖息深度是3,000-6,000英尺(914-1,829米),也有资料说它们栖息在5,000- 9,000英尺(1,500 to 2,750 米)的深度,但可以确信的是深层带是它们的家园。由于深层带非常黑暗,视力并不重要,所以它们的眼睛非常小。这种鳗鱼还有一个长长的鞭状的尾巴,那些被拖网捞到海面的宽咽鱼经常会被发现尾巴被它们自己打了好几个结。
同许多深海鱼一样,它们也在尾巴尖上有个发光器,可以发出红光,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常把尾巴举在口前来当诱饵引诱猎物。对它们的观察发现它们喜欢绕圈游,也许是想追逐那些追它们尾巴的的猎物,或者是用它们的长尾巴把猎物缠住。
幼年的宽咽鱼生活在100米到200米深度的光合作用带,成年后则游向海底。成年的雄性宽咽鱼身体上会有一些变化,包括嗅觉器官增大,牙齿和下颌退化,雌性的宽咽鱼则不发生变化。
7. "绿眼睛"
这是一种深海鱼,名叫绿眼睛。
在寒冷而黑暗的深海,有些鱼通过身体的生物光引诱食物,还有些鱼有巨大的嘴,它们可以一口吞下维持好几个星期的食物。科学家这些生物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但每当他们设法把它们带到海面并运到实验室的时候,它们都没法存活。加利福尼亚Monterey 海湾水族馆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杰弗里-德瑞恩说:“你只能从这些死去的动物身上了解有限的东西,而这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情。”
这些鱼主要死于巨大而突然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其中许多种类生活在几千米的深度,那儿的温度接近冰冻并且有几百个大气压的压力,而在海平面,气压只相当于一个大气压。当这些鱼被带出海面,它们原本适应了寒冷、黑暗和高压环境的身体根本无法适应海面环境。
8.吻沟双髻鲨
双髻鲨科
学名: Sphyrna lewini
地 方 名: 相公帽、官鲨、丁字鲨
形态特征: 体粗大,侧扁而高,一般体长1米左右,大者可达3米、头的额骨区向左右两侧呈铁锤状突出、眼圆形,位于头两侧突出部的端面。吻前缘波曲状,中间凹入,鼻孔平扁。口弧型,牙侧扁,向内斜,微呈锯齿状、体被细小盾鳞,有侧线。体背部呈灰色,腹面稍淡。背鳍2个,无硬棘,第1背鳍甚大,第2背鳍小。尾侧扁,尾鳍甚长,基部有缺刻,呈浅灰色。
产 地: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均产之。
产 季: 为捕捞其他经济色类的兼搞对象,无显著渔期。
经济营养价值: 肉供食用;鳍加工成鱼翅;肝可提取鱼肝油。
9.嘴鹤鳗鱼
“嘴鹤鳗鱼”则像仙鹤一样有长脖子和长嘴。在嘴里面,有密集的细小的牙齿,它们的主要捕食对象是小虾,长脖子和长嘴保证了捕食的灵活和准确。
在美国加州蒙特雷外海,有一座藏在海底的峡谷,最深处超过3000米。那里阳光永远无法到达,那里游弋的海洋生物全部奇形怪状,那里就是怪物海沟!
为了了解深海生态,海洋生物学家靠遥控潜航器深入这片幽暗的水世界,发现了仿若来自外太空的奇特生物:它们会伪装、会发光,还会给自己“盖房子”。
10.长吻银鲛
银鲛目(Chimaeriformes)
软骨鱼纲全头亚纲的1目,本目有3科6属约30种。体长60~200厘米,雌鱼较大于雄鱼。体延长侧扁。吻短而圆锥形,或延长尖突,或延长平扁似叶钩状,如黑线银鲛。两颌齿呈板型的喙状物。背鳍棘活动,能竖垂,第二背鳍低而延长,或短而三角形。尾歪形,下叶比上叶大,尾椎轴稍上翘;或圆形,尾鳍上、下叶约相等,尾椎轴平行;或线形。
体光滑,有时幼体头及背上具盾鳞。雄体除鳍脚外,还具腹前鳍脚及额鳍脚。卵大,圆筒形或椭圆形。肠具3~3.5螺旋瓣。心脏的动脉圆椎具3列瓣膜。鳃丝与鳃间隔几等长。鳃裂4对,外被一膜状鳃盖,后具一总鳃孔。上颌与脑颅愈合。无椎体,脊索不分节地缢缩;腰带的左、右两半部分分离。无泄殖腔。体内受精。呼吸时水流主流主要经鼻孔的鼻口沟至口内,口一般闭合。游泳缓慢,依靠身体后部,第二背鳍和尾部波动前进。胸鳍起推进和平衡作用。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栖息于深海2600米或更深处。夜间较活动,出水即死亡。食贝类、甲壳类和小鱼。肉可食,肝可制鱼肝油。
叶钩吻银鲛科有1属约4种,分布于南美、新西兰、南澳大利亚、南非等地的沿海。
银鲛科有2属20余种,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中国有2属4种,分布于东海和南海。长吻银鲛科有3属:新尖吻银鲛属约有2种,分布于西非,加勒比海南部;长吻银鲛属有6种,中国有太平洋长吻银鲛;产南海;尖吻银鲛属分布于大西洋、日本、新西兰、美国沿海;中国有1种,产南海和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