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狗头金
“狗头金”,是中国采金人对重量超过5克的天然金块的俗称,在国外多称“块金”。它是天然产出的,质地不纯的,颗粒大而形态不规则的黄金。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有人以其形似狗头,称之为狗头金。有人以其形似马蹄,称之为马蹄金;但多数通称这种天然块金为狗头金。
澳大利亚的狗头金
从已发现的狗头金来看,一般有两种形态,即极品狗头金和流星雨狗头金两种,是一种来自于外星的自然块金,这种自然金因形状酷似狗的头形,故名狗头金。
狗头金是一种含杂质的自然金块,多来自于富含金质的流星陨落、黄金雨地质时期形成的富金矿矿石,这种自然金因形状酷似狗的头形,故名狗头金。
黄金是非常希少的贵金属,而形成块状的狗头金就显得更为贵重,不仅仅是因为它几乎全由黄金组成,还在于它极其稀少,因而有极大的收藏价值。因为要形成一块重达几千克的狗头金,需要将数百万至数千万吨岩石中的金全部集中起来。在自然界是极为长期、极为复杂、极为少见的过程。
世界各国都以有狗头金为自豪和骄傲。这种狗头金可遇而不可求,一旦发现都会被当成镇宝留存下来。
狗头金是怎么形成的
狗头金的发现具有一定偶然性,一旦发现常常引起社会轰动。鉴于狗头金的经济意义巨大,科研学术价值甚高,对其研究曾一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关狗头金的成因,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即表生化学增生说、生物聚金说及冰冻富集作用说。但上述无论何种成因观点均无法解释原生金矿体中存在大块金的现象。
由于狗头金的形状和出现很不寻常,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是谁在铸造这块金?
低温条件下金的活动性已争论100多年,狗头金成因研究的许多早期著作建立在假设之上,许多支持或反对金在低温条件下活动性的争论主要基于推断,缺乏有力的证据。尽管金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都很稳定,但在地表过程中十分活泼,这从砂金矿再生的客观事实及实验结果所证实。
正是依据这些事实与实验结果,使得许多研究者由此推断狗头金是表生条件下通过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冰冻作用等形成的,却忽略表生条件下金的增生是十分有限的以及狗头金与原生金矿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等一系列对狗头金成因的关键制约因素。鉴于以上客观事实及表生成因说无法圆满解释的一系列疑点,作者认为人们所见的狗头金(块金)可分为两大类,即原生型和原生改造型。产于内生金矿体内的大块金及自然金的巨晶为原生型块金;而产于表生环境中的狗头金应属于原生改造型块金。
也就是说,产于原生金矿体中的大块金及金的巨晶上升到地表面,在氧化带遭受风化、崩解,并在重力作用及河流、洪水或冰川等机械搬运下,在山谷、河床等适宜的地表环境中沉积下来并进一步遭受改造。在表生环境中,一方面原生块金通过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及各种机械作用形成各种粒度的自然金粒和各种形态的块金;另一方面又使部分金以各种络化物形式溶于水中并发生迁移;同时又通过吸附作用,生物作用及化学沉淀等作用使微晶自然金粒沉淀于被改造的块金表面,形成“纯金”的金薄膜及形成其他一系列表生作用所特有的特征。
所以表生环境中的狗头金是由原生块金在表生条件下经过改造并发生有限增生而形成的。由此可推断:在发育狗头金的砂金矿区,应当存在或至少曾经存在原生富金集合体。故狗头金的发现,无疑对寻找原生金矿体具有最直接的指示意义。
狗头金是怎样形成的
1997年6月的一天,青海省门源县寺沟金矿第13采金队的工人们像往常一样拿着铁锹来到黑刺沟的沙坑旁翻挖着。烈日下,工人小刘汗流满面,其他工友们也重复着和他一样的劳动。黑刺沟里没有一丝风,天空万里无云,脚踩在地上都会感觉到发烫。突然,他手中铁锹的沙土中出现了一块异样的东西。当这个红彤彤的东西进入人们的视线时,工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竟是一块重6577克的狗头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刘家军告诉记者,狗头金是指天然产出的,颗粒极大,形态不规则,质地不纯的块金。它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有的形似狗头,称之为“狗头金”,有的形似马蹄,称之为“马蹄金”。但人们通常将这种天然块金称为狗头金。
迄今世界上虽已发现10公斤以上的块金超过8000块,但其产出仍相当稀少,不易多得,加之黄金价格昂贵,故被人们视为宝中之宝。
狗头金表生成因说有待商榷
有关狗头金的成因,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即表生化学增生说、生物聚金说及冰冻富集作用说。三种成因尽管在形成机理上有所差异,但均强调狗头金形成于表生环境中。
但是刘家军教授和他的博士研究生李志明等曾对此成因提出过质疑。
他们在《地质与勘探》杂志中发表的论文(2002年第2期)指出,如果说狗头金是微细粒金在表生条件下进一步增生聚合而成的话。那为什么在很多砂金矿床中不存在狗头金呢?即使在细粒的砂金中偶然出现一块狗头金,其块度要比周围的金粒大几千倍甚至几万倍,但为什么在同样环境条件下,其周围细小的自然金粒形不成狗头金,难道这块狗头金具有得天独厚的局部环境?这显然难以用表生环境下成矿理论进行解释。
此外,如果狗头金是表生环境中形成的,则无论以何种方式聚合而成,都应具有一种表型特征。而实际上产于世界各地的狗头金形态各异,几乎没有同一形态的狗头金。
原生金矿体中存在大块金
在一些原生金矿中也发现了狗头金。如在西澳大利亚库尔加迪地区的石英脉中发现过大块纯金;在湖南资水中游的东峙矿区发现一块明金集合体,重达40公斤,从中取出的明金总量达4.35公斤;在常德沧浪坪金矿的石英晶洞中曾见到重30克和63克的炉渣状自然金聚晶团块。
在原生矿石中找到一些自然金的大晶体也不乏实例,例如,美国玛捷尔―洛乌德金矿床中自然金的最大粒径可达30厘米,乌拉尔许多矿山的矿井中发现的自然金晶体长约1 ~ 8厘米,而罗马尼亚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金矿床中板状树枝状自然金晶体可达10~100厘米,原苏联某金矿中发现过长3.8~12厘米的立方体自然金粒。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的陈树汉等学者曾指出:狗头金有的是原生金块,有的可能是在原生金矿中的次生富集带内形成的,而不是在表生条件下的河谷环境中形成。
发现于嘉荫县小结烈河创业金矿中的大颗粒自然金长达5~20毫米,绝大部分自然金金粒与脉石英连生在一起,有时可见到互为穿插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原生特征。
狗头金成色不符合表生原理
在李志明博士等学者看来,如果狗头金是通过表生条件下化学增生等作用形成的,那么依据表生条件下增生所形成的金应为纯质金这一事实推断,狗头金的成色当在950以上。
但根据有关的统计结果,狗头金的常见成色仅为800~900。如产于四川省白玉县孔隆沟狗头金窝的大金块被认为化学增生成因,但其成色仅为700~840;同样产于昌台的狗头金成色也仅为700~906。
另外,产于澳大利亚名为霍尔特曼的世界上最大的狗头金重285.77公斤,含纯金92公斤,其含金率仅为32.2%。可见狗头金的形成,难以用在表生条件下主要由化学增生等作用形成的块金的观点进行解释。
发现狗头金有利于寻找原生金矿
鉴于以上客观事实及表生成因说无法圆满解释的一系列疑点,李志明博士等将人们所见的狗头金分为两大类,即原生型和原生改造型。
产于内生金矿体内的大块金及自然金的巨晶为原生型块金,而产于表生环境中的狗头金应属于原生改造型块金。也就是说,产于原生金矿体中的大块金及金的巨晶被暴露于地表面,在氧化带遭受风化、崩解,并在重力作用及河流、洪水或冰川等机械搬运下,在山谷、河床等适宜的地表环境中沉积下来并进一步遭受改造。
所以表生环境中的狗头金是由原生块金在表生条件下经过改造并发生有限增生而形成的。由此可推断,在发育狗头金的砂金矿区,应当存在或至少曾经存在原生富金集合体。所以狗头金的发现,无疑对寻找原生金矿体具有最直接的指示意义
所谓“狗头金”,是指自然界中多重的自然金块
狗头金是天然产出的,质地不纯的,颗粒大而形态不规则的块金。它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有人以其形似狗头,称之为狗头金。有人以其形似马蹄,称之为马蹄金;但多数通称这种天然块金为狗头金。
形态成因:流星成因:大块的、富含金质的流星陨落所产生的狗头金是品味最高的狗头金,由于这种流星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产生强烈摩擦和剧烈氧化燃烧,使得很多杂质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掉,由于黄金是稳定的单质,在高温下也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民间所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由于穿越大气层时温度很高,高于黄金的熔点1063℃,所以落地后成液体流动状态。这种狗头金含金量很高,世上极为罕见,或为民间私藏,或为镇国之宝。
黄金雨成因:在前寒武系元古宇(宙)P的古元古界(代)造山系(纪)时期形成。富含金质的大块流星在穿越大气层时,由于温度过高、受热不均、流星内部组成成分不一,熔点和气化点都不同,所以产生爆炸,爆炸后的细小颗粒继续燃烧,如同冰雹一样,洒落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由于杂质的气化带走热量和细小颗粒易于散热,所以黄金雨形成的狗头金多保留了黄金的自然正方晶体,或者成半流体状。含金量也各不相同,由于是天然极品,多藏于民间或博物馆,所以也没有冶炼的报告。
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不管在标本界,个人收藏界里,这种自然金的估价都是极高的。委内瑞拉产出的每组自然金晶体(0.5~3cm),经纽约外汇银行估价25万美元;原苏联某金矿发现的长3.8~12cm的立方体金粒已由莫斯科银行全部高价收购。
天然狗头金可遇不可求。相传清朝时,地方官员为了博得老佛爷的欢心,曾想挖一块狗头金送给她做生日礼物。他们发动了许多人找狗头金也没有找到,离过生日的日子越来越近,最后只好作罢。可见这种东西可遇而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