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人类是否也在使用费洛蒙的争议仍在继续。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有多少潜在的惊奇
有一种东西,近些年开始逐渐在性用品商店成为畅销品,就连香港导演徐克的电影《女人不坏》都在向它“致敬”。它就是费洛蒙(pheromone)。
虽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这个名词及其内在涵义仍然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却一点都不能阻止这个概念的流行,尤其在网络上。
两性吸引之源
1959年1月,德国科学家皮特·卡尔森和马丁·鲁施针对同一物种个体之间分泌的用于交流信息的化学物质,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费洛蒙。这一名词所表达的内容,既不同于当时已经存在的外激素,也不同于广为人知的荷尔蒙。
外激素是在1932年由生理学家法兰克福·贝特提出的一个更为广义的名词。它涵盖了许多种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交流或者吸引,泛指被动物们分泌到体外,并能够被其他动物感知的激素。
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注意到,母狗的分泌物会对公狗产生吸引力。
但是,卡尔森和鲁施想要一个范围更窄的概念。这个概念所定义的范围,是同种物种之间动物交流所分泌的化学物质,起到互相吸引的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由很小的分子组成,能够随风飘散,以空气为介质进行传播。这种化学物质可能由多个器官分泌,而不是像荷尔蒙,只局限于内分泌腺。
于是,他们“发明”了新的词汇——费洛蒙(pheromone)。这个词的一部分来自希腊语的pherein,意为转移;一部分来自hormōn,意为兴奋;在最后综合了外激素ectohormone一词后,费洛蒙遂告诞生。
实际上,卡尔森和鲁施还不是费洛蒙的真正先驱,他们只是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名词。费洛蒙的真正拓荒者是卡尔森的同事——阿道夫·布特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