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巨大的雷声之后伴随着一阵惊呼,一个非常强的闪电划过夜空,引发了一个球状闪电。高速摄像机背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岑建勇博士迅速按下按钮,拍下了国际上首个球状闪电光谱。
3月12日,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袁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起2012年夏,科研小组在青海省大通县一个偏僻村子拍摄自然闪电光谱,偶遇球状闪电的经历,仍按捺不住兴奋之情。
此后,利用高精度科学实验仪器,研究小组证实了自然界中球状闪电的产生形式以及主要成分。近日,该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数百年来,球状闪电在科学界一直是个难解的谜。这篇论文发表后,一位奥地利的专家发来邮件说,作为国际球状闪电委员会(ICBL)的成员,他们从1988年开始研究球状闪电,直到现在只拍到过一次普通照片。
“能记录到球状闪电光谱,简直是太幸运了。”袁萍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2012年夏,袁萍照常带领研究小组到野外拍摄自然闪电光谱。这一次他们将地点选在了青海省大通县一个偏僻的村子。晚上8点,电闪雷鸣,研究小组在村小学的二层教学楼观测。
“金属物品、手机都放下了吗?”袁萍再次叮嘱学生们。在野外观测闪电是很危险的,每次观测,袁萍都要仔细叮嘱每一个学生安全操作规程,为了避免触电,就连观测仪器的金属边角都要用绝缘带粘住。
“21时54分59秒,天空出现了一道特别强的闪电,这个闪电打在小山上,伴随着爆炸一般的雷声,闪电通道消失后,一个光球持续点亮。”袁萍回忆道,当时自己距离球状闪电约900米,看得十分清楚,资料分析显示,球闪在地面穿行15米,水平方向移动速度约为8.6米每秒,持续时间1.64秒。接下来,大家闻到一种从未在雷电现场闻到的味道,“有点像臭氧,可能是球闪过程形成的氮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