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EurekAlert!:岫岩坑是中国首个被证实撞击起源的陨石撞击坑。前人主要对撞击构造的证实以及与之相关的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与矿物学研究,尚缺少对岫岩陨石坑的成坑过程与形貌特征研究。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岫岩陨石坑自形成以来,其形貌特征与区域环境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为研究区域古环境、古气候乃至成岩成矿作用提供了线索。
岫岩陨石坑是如何形成的?
岫岩陨石坑照片(面向NE方向拍摄)
岫岩陨石坑SPOT5影像及其水系系统解译图 (黑色曲线为坑壁裂隙, 黄色曲线为坑底冲沟, 蓝色曲线为坑底小河流, 白色为内外边界)
这篇名为“岫岩陨石坑的成坑过程与形貌特征研究”的研究论文发表于近期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 钻孔资料、区域地质图与野外观测等多元数据, 结合目前主要的陨石撞击推演理论, 从构造地质学角度初步分析了岫岩陨石坑的撞击形成过程与形貌特征。论文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指导下,由王心源研究员担任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骆磊等参加撰写。
行星或彗星高速撞击
撞击坑是指小行星或彗星高速撞击星体表面形成的凹坑或环状地质构造。根据形貌特征,地球上的撞击坑一般可分为简单坑、复杂坑和撞击盆地。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存在复杂而又剧烈的地质作用,都有可能导致陨石坑被湮没,或被较年轻沉积物覆盖, 使得古老陨石坑不易辨认或已消失;陨石坑原始的形态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渐变。那么岫岩坑,在不同阶段又是什么样的呢?探索岫岩陨石坑成坑过程与形貌特征很有必要。
岫岩陨石坑呈碗状,为简单撞击坑(图1)。该研究根据简单坑成坑过程推演模型,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了岫岩坑撞击成坑的瞬时直径可达到1,400m,瞬时坑深约为500m。撞击完成调整后最终坑的直径约为1,760m,坑深约为375 m,角砾岩堆积透镜体厚度约为188 m,与前人钻孔揭示角砾岩堆积数据基本一致,表明该推演的可靠性。
岫岩陨石坑成坑后,曾一度形成为封闭的湖泊,后来在坑东北部由于侵蚀作用形成缺口,导致湖水外泄。此后,流水进行侵蚀、切割形成坑壁的冲沟与坑底的小河流,新的水系系统于是形成(图2)。今天,罗圈沟里村民就居住、耕种在这个曾经的湖盆内。